|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實習生李沖)近日,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張秀蘭教授和講師徐曉新博士聯合撰寫的《避開發展能力陷阱:中國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啟示》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該報告在總結中國千年發展目標經驗時提出中國國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機制是有效推動協調發展的創新機制。
欠發達地區是中國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關鍵,由于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差距,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政府就推動了一項政策,鼓勵相對富裕的東部地區與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形成互惠互利、相互支持的關系。這一政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報告指出,這類似于國際發展的融資機制,但用于實現國內的發展目標。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輸出資金、商品、先進技術與人力資源來幫助欠發達地區發展。
報告指出,1996年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以各種方式結成對子。這種對口支援政策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建立長期的合作和協作關系、實現共同發展的原則下運行。
報告認為,對口支援是高度組織化和體系化的。各級政府都有負責該項工作的協調辦公室,在實踐中,這種對口支援可以幫助發達地區政府和欠發達地區的政府協調資源,利用技術、信息、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促進協同發展。
報告還列舉了一系列數據:在2013年,18個發達省市提供了11.8億人民幣支持貧困地區,其中39.5%用于基礎設施建設,24.1%用于工業發展,16.7%用于教育,9%用于醫療衛生。此外,這些發達地區的政府動員捐款1.5億元人民幣,簽訂了2756項合作合同,調動了5608億人民幣私人投資,舉辦488次培訓,并提供了21萬個就業崗位,從而帶來了35.9億人民幣的匯款額。這些數據真實地證明了中國獨特的對口支援機制在中國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過程中作用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