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推進創新發展,增強轉型升級動能。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行“互聯網+”模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中,充分發揮核心帶動作用。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中科大高新園區、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推進超導核聚變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離子醫學中心、智慧能源創新中心等重大工程平臺建設,全力打造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推動中科大先研院、北航合肥科學城等建設發展,完善提升協同創新平臺功能。規劃建設環巢湖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建成安徽創新館,形成面向全球的創新成果路演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全省創新發展新引擎。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服務機構,建設一批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科技成果轉化交易等創新公共服務中心,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新建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100戶。推進國家“雙創”示范城市和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全要素、開放式、便利化眾創空間和特色小鎮。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堅持“外引內培”并重,加快集聚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創建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0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0%以上,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15%以上。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引導產能過剩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主動退出。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開展“降價減費”行動,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等“組合拳”,全方位服務好中小微企業,服務好實體經濟發展。全面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十條新政”,合理增加居住用地和住房供應,加快人才公寓建設,加強公租房分配和入住管理,強化市場聯合監管和輿論引導,真正讓“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保持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精準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布局項目新增建設用地。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推動企業股權融資、上市融資。吸引內外資金融機構、功能性總部在肥落戶,加快籌建民營新安銀行,健全地方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基金,加快打造“基金叢林”。創新財政金融產品,落實“稅融通”、“4321”政銀擔合作等政策。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和政府債務管控,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建投、產投、興泰等國資運營平臺在推進企業改革重組、培育新興產業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實施民營經濟提升工程,修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條例實施細則,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力度,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增強民營企業家信心。落實促進民間投資政策,加大PPP模式推廣應用力度,推出一批示范合作項目。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規范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工業立市”戰略不動搖,堅定不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做大做強一批引領未來的產業集群,讓“合肥制造”成為支撐合肥發展的堅強基石。以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為突破口,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在集成電路、太陽能光伏、高端數控機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燃氣輪機、智能機器人、語音等重點領域聚焦發力,加快推動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京東方10.5代線、康寧液晶玻璃基板、晶合晶圓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以智能化工廠改造為突破口,以家電、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快實施新一輪工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全年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420億元,積極爭創“中國制造2025”示范城市。全面開展質量強市活動。以建設服務業集聚區為突破口,全面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大數據、工業設計等高技術服務業,積極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旅游休閑等生活性服務業,做大做強會展業。大力建設環巢湖國家旅游休閑區,推進萬達文旅城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中廟·姥山島創建國家5A級景區、半湯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加快商圈布局優化和升級改造,打造精品特色商業街區,爭創國家級中央商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