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四年,我們堅持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辦實事、惠民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我們按照“五個一批”,推進“五基工程”、“陽光三保障”和旅游精準扶貧,實施陽光助學4.1萬人次、陽光醫療救助3.3萬人次,建成陽光房1220套,易地扶貧搬遷9183人,實現20.7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2.8%降低至8.9%,武陵源區將率先脫貧摘帽。我們堅持為民辦實事,投入150多億元,建設農村公路1500余公里、保障性住房1.3萬余套、養老床位5000余張、義務教育合格學校195所、標準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82個,解決了34.7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新改擴建了一批城鄉農貿市場,啟動了城區奇峰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我們著力強化社會保障,實施擴大就業系列政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8.6萬人,城鎮新增就業4萬多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8萬余人;城鄉低保標準不斷提高,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困難群體得到更多關愛;整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大病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全市城鄉居民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公共文體設施建設,張家界航院、市高級技工學校實現整體搬遷,張家界一中、市人民醫院搬遷工程加快推進,市博物館建成開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開展大病醫療救助,實現市級醫療資源“三院合一”。社會事業發展投入增長36.9%。我們始終把安全穩定作為工作底線,強化禁毒工作,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推進“平安張家界”、“法治張家界”建設和“平安滿意在張家界”專項活動,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管、信訪維穩、民族宗教、火災防控等工作進入全省先進行列,綜合治理工作蟬聯全國社會治安“長安杯”,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過去四年,我們注重“放管服”改革,破難題、促創新,發展活力不斷釋放。我們突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成了10類63項改革任務,推行行政審批事項“兩集中兩到位”,投資建設項目行政審批時限縮短至48個工作日;深入推進旅游綜合改革,建立了“1+3+N”旅游管理新模式,武陵源核心景區實現區處合一;改革商事登記制度,實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市場主體大幅增加;改革張家界經開區管理體制,促進了園區經濟發展;改革公交運營體制,樹立了城市公交新形象;及時處理一批經濟領域遺留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了良好發展環境。我們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建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推進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不動產登記,要素流動更加有序、便捷;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開通國際貨運站、免稅店等開放平臺,推進外貿“破零倍增”,進出口總額增長91.5%,實際利用內外資分別增長67.1%和91.6%。我們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了涵蓋立項、融資、培訓等環節的系列扶持政策,建立了一批眾創空間和創業創新孵化基地。近兩年,全市新增創業主體9187戶,帶動就業1.6萬余人。專利授權達到1909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8%。“四新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
過去四年,我們落實主體功能區發展布局,重環保、守底線,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我們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扎實開展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萬元GDP能耗下降6.45%。我們把環境治理擺在突出位置,實施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39公里,建成污水管網284公里、污水處理廠6座、大型垃圾處理場4座,污水集中處理能力達到14.5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達到26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區澧水河106項檢測指標全部達到Ⅱ類標準。深入開展環境整治“6+1”專項行動和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鄉村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系統逐步建立,環境衛生明顯改善。我們推進生態工程建設,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澧水河岸護岸林和寶塔崗、樟樹角等一批城市公園,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由36.3%提高到39.6%。大力實施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國土整治等項目,綠化“四沿”810公里,人工造林41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0.98%。我們積極開展“兩型”單位和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創建,全市退出煙花爆竹生產企業,中心城區退出煙花爆竹銷售企業并實現禁放,建成16個省級生態鄉鎮、494個市級生態村,武陵源成為省級生態區,我市成為中國綠色旅游示范基地,綠色發展、綠色出行、低碳生活日漸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