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著力夯實“兩都一城”建設新基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努力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圍繞建設“一田”,加強耕地保護,力爭新增耕地率3%以上,新建高標準農田4萬畝,產業結構調整達30%以上,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穩定在178萬畝、70萬噸以上,確保糧食安全。圍繞打造“三線”,以白鶴湖大道、貴塘公路、320國道楊溪段沿線為主戰場,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行動計劃“1+9”方案和林下經濟發展行動計劃“1+6”方案,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新業態,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培育新增長點。圍繞做強“四園”,重點建設白鶴湖、雷溪、楊溪、錦江等4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完善園區基礎設施,促進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業主體、先進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新增“三品一標”認證產品20個。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和農資、消費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格局。
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統籌推進農村土地三項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完成余江農村宅改試點,深化農村宅基地管理全域試點工作,固化試點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整體推進“一改促六化”工作。完成房地一體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確保發證率達95%以上。認真落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通過土地流轉、土地股份合作、聯合或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新增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0家以上。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國家農村集體股份權能改革試點、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統籌推進林業、水利、供銷、農墾和綠色殯葬等改革。
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圍繞“三年掃一遍”部署,深入實施新農村建設“整潔美麗、和諧宜居”行動,做多示范點、做精示范線、做靚示范片,重點打造“三線三片”,完成 1000個左右新農村村點建設任務。持續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攻堅行動,深入推進違法建房專項治理,推行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加快實施市焚燒發電廠二期擴建及飛灰填埋場項目,完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體系。支持貴溪創建全國城鄉交通一體化示范縣和全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新改建農村公路300公里、農村危橋15座、安保工程150公里。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260戶。開工建設鷹潭220千伏月湖南、貴溪110千伏銅都等輸變電工程,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加強地質災害預防與治理。著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鎮,推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向農村延伸和傾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持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弘揚勤勞節儉、遵德守禮、孝老敬老的文明鄉風民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村民理事會制度,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五)實施打造改革開放高地行動計劃,著力激發“兩都一城”建設新活力。堅持以改革增紅利,以開放拓空間,以項目促發展,進一步增強發展動能,累積加快發展的后發優勢。
突破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梳理企業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跑”事項清單,12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發放“惠民一卡通”84.3萬張。適時啟動新一輪黨政機構改革,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余江縣錦江鎮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市縣兩級行政許可標準化“全覆蓋”。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監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多證合一”改革、“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面開展中介服務“減時、降費、提質”專項行動。抓好國企發展混合所有制試點和職工持股試點工作,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盤活整合國有資產。壯大產業引導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支持各類資本發起設立各類法人金融機構,促進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金融、眾籌金融等新業態發展,新增“新三板、四板”掛牌展示企業4家、35家。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
掀起大干項目、干大項目熱潮。加強項目謀劃,初步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370個,年度計劃投資458.5億元,新開工建設123個、建成184個。加快項目建設,推進鳳凰光學光電設備等一批在建項目投產運營,推動花橋水利樞紐工程、貴溪至資溪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項目取得實質進展,抓好通用機場、鷹潭至鄱陽城際鐵路、鷹潭港等項目前期工作。強化要素保障,積極爭取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金融機構支持,推進批而未用和閑置低效用地消化利用,暢通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從嚴打擊強攬工程、惡意阻工等違法行為。落實鼓勵民間投資各項政策,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物聯網、市政建設、社會民生等領域。
推動全方位、寬領域開放。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全力對接昌鷹產業走廊建設,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贛東北擴大開放合作等國家、省重大戰略分工協作。實施招大引強攻堅計劃和“央企入鷹、鷹商回歸”提升工程,做到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并重、招引新企業與鼓勵存量企業技改擴張并重、引進企業與孵化企業并重。全市引進省外2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379億元、增長9%,實際利用外資3.11億美元、增長8%。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引導優勢企業產能出海、境外投資,外貿出口增長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