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切實增強發展活力。大力推進改革創新,以更高層次擴大開放,進一步激發增長動力和發展活力。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破、立、降”并舉,進一步推動更多優質市場要素向高質量發展聚集。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加快處置“僵尸企業”,推動化解過剩產能。深入開展“四評級一評價”行動,有序推動化工行業轉型升級。全面落實國家和省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政策,進一步清理涉企收費,降低企業負擔和成本。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二是深化經濟領域改革。積極搞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清產核資和成員資格認定80%以上。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完善全口徑預算編制,加快鄉鎮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深入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改革措施,激發發展活力。加強國資監管,推進國企改革發展。加快推進菏澤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著力構建普惠金融體系。三是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目標,推出事項清單,健全“一門辦理、并聯審批”機制,全面開展容缺受理審批服務。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基本完成全市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行網上辦事、網上監管,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政務服務新模式,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四是優化對外開放格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外貿優進優出,促進外貿提質增效。重點培育機電、戶外家具、牡丹產品等新興出口產業,鼓勵先進設備和關鍵技術進口。積極打造對外平臺,加快推進臨港產業園規劃建設,做好保稅物流中心B型申報工作,不斷完善青島保稅港區菏澤內陸港功能,確保濟鐵物流園海關監管場站通過驗收。支持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等外貿新業態發展。
(六)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適應新階段脫貧實際,狠抓“八個落實”,年內完成脫貧7.2 萬人。一是聚力重點群體重點區域。實施深度貧困群眾兜底脫貧,建立低保、養老、教育、醫療“四位一體”的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提升脫貧質量。推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加快村臺和外遷社區建設,建成村臺18個。落實灘區產業發展規劃,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改善灘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二是深化“三個一”扶貧工程。深化“一戶一案”精準扶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完善“雙向承諾”機制,逐戶逐人細化幫扶方案。深化“一村一品”產業扶貧,圍繞貧困人口脫貧需求,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扶貧產業。深化“一人一崗”就業扶貧,提升扶貧車間建設、運營、管理水平,擴大貧困群眾用工,讓貧困戶穩定獲得收入。三是更加注重解決“三保障”。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資助制度,堅持長效常態公開管理,使每名貧困家庭學生都能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及時落實危房改造補助資金,集中解決 “四類重點對象”的基本住房安全問題。落實醫療幫扶政策,全面推進貧困家庭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全覆蓋,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進一步減輕貧困群眾醫療負擔,防范因病返貧致貧。四是持續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健全資產收益扶貧機制,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打好財政、銀行、保險“組合拳”,建立扶貧基金,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扶貧投融資體系。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新增涉農資金集中用于脫貧攻堅。嚴格執行脫貧攻堅問責辦法,從嚴查處侵害貧困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確保脫貧工作經得起人民、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七)全面強化環境保護,打造生態宜居菏澤。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決落實環保督察整改任務,標本兼治推進環保工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一是堅持鐵腕治污。持續推進“氣十條”,突出降塵、減煤、治氣、控車等重點,重拳治理大氣污染,打好藍天保衛戰,確保PM2.5、PM10等各項大氣指標持續改善。提高整治標準,持續推進“散亂污”企業治理。深入實施“水十條”,突出污水收集處理、河道綜合整治、工業廢水外排標準提升等重點,加大水污染治理,確保三條主要出境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全面實施“土十條”,推進土壤污染監管、治理和修復,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整治,持續改善永久基本農田土壤環境質量。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為,鞏固環保治理成果。二是推動綠色發展。大力倡導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出行,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嚴格落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升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供給能力。深入推進綠色菏澤建設行動,加快生態修復,打造優美生態,爭創國家衛生城市、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三是構建長效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行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加強環保網格化監管體系、智慧化監管平臺建設。嚴格落實“河長制”,實現全市河段生態保護與治理責任的全覆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聯動機制,強化環保督察,加強環保治理目標責任考核,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向制度化、常態化。
(八)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現代治理體系。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推進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治理有機融合,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一是深化平安菏澤建設。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全市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絡。深入開展打霸治痞、掃黑除惡專項行動。深入推進道路交通秩序專項治理。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強化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責任雙重預防體系,深入開展隱患綜合排查行動,堅決遏制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積極開展省級食品安全城市和食品安全先進縣區創建活動,打造食品藥品安全示范區。發展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事業,增強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二是提升法治菏澤水平。健全均等普惠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面實施一村一法律顧問。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和咨詢服務力度,完善矛盾糾紛多元調解機制,促進群眾合理訴求依法及時解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平臺建設,整合社會資源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依法管理民族宗教和外事僑務等工作。三是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深化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社互動、社區減負,逐步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推動治理重心向村居、社區轉移,向社會需求、群眾訴求轉移,促進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健全政府購買服務常態機制,發展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各類慈善主體,激發慈善工作活力。加強后備力量建設,提高國防動員能力。鞏固雙擁創建成果,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九)強化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增強民生福祉。圍繞補齊補強民生短板,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一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強化優質教育資源輻射能力,推動校長職級制、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改革,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00所以上、補充教師4000名以上。健全中小學辦學行為動態監管機制,嚴格規范辦學行為,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推動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加強學前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成市職教園區,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二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優化就業環境,完善就業平臺,擴大就業培訓,推動重點群體就業,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穩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動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加強困境兒童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基層關愛陣地和服務網絡,提升農村“三留守”關愛保護水平。推動醫養結合向縱深發展,全市新增養老床位3500張。三是推進健康菏澤建設。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加快醫聯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二、三級醫院標準化建設,實施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城鄉全覆蓋。推動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深化生育全程服務,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優化人口性別比結構。提高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水平。推廣全民健身活動聯賽,舉辦各類比賽2000場次以上。四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新建非遺特色社區3處、非遺傳習場所20處。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開展冬春文化惠民季、農村文化藝術節、送戲下鄉等群眾文化活動,支持優秀民營藝術團體健康發展。統籌整合全市A級景區旅游資源,打造精品線路,創新營銷宣傳模式,推動全域旅游加快發展。五是抓好10個方面的民生實事。(1)打通市區全部42條“斷頭路”;(2)完成市區主要道路52個路口的全部渠化改造;(3)新建改造市區污水管網138公里,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4)在市區規劃建設100處以小綠地、小公園、小廣場和小停車場為主題的“口袋公園”;(5)在市區牡丹路、黃河路各建一座人行天橋;(6)開通市區到定陶及各縣的城際公交;(7)新建改造市區公共廁所20座、農村廁所43萬戶;(8)對5.7萬對夫婦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實施農村適齡婦女 “兩癌”免費檢查8.9萬人,實施1萬名殘疾兒童康復工程,實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醫療救治救助項目;(9)新建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0處、農村幸福院266處,推進56處中心敬老院規范化管理;(10)新建農村公路2000公里,實現自然村“村村通”,啟動“戶戶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