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動高質量新發展
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破除無效供給。要樹立鮮明的價值導向,統籌運用政策手段、市場規則和倒逼機制,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改造低效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方向對了,不怕路遠。要保持定力,不為一時的困難所干擾,對不符合要求的產業堅決不予審批,對落后的產能堅決不予輸血,采取各種措施加快市場出清。要落實“三去一降一補”要求,出臺的產業政策,鼓勵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要清清楚楚,決不能含糊。要合理擺布產業資源,中心城區要列出產業退出清單,不符合城市生活要求的產業要堅決退出,鐵路貨場和物流園區等行業要逐步退出,全市14家在人口密集區的化工企業要全部啟動搬遷。要以省級開發區為重點,開展閑置土地專項整治,采取各種方式盤活“休克”企業占用的土地資源,使開發區更好發揮經濟主引擎的作用。要繼續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力爭全年煤炭消費量控制在1880萬噸以內,完成萬元GDP能耗再下降3.66%的省控目標。
實施“傳統產業提升”計劃,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智能化、品牌化,不斷做大做強。要大力引導企業樹立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樹立市場思維、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我市傳統產業升級的根本和關鍵。要深入實施“三航”計劃,進一步劃清政府“有形之手”的權力邊界,以公共服務的方式為骨干企業提供低成本、契約化的金融服務,形成規范健康的政企互動關系。要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全年實施150個工業重點技改項目,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力爭用三年時間幫助主導產業規上企業進行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積極推進工業智能化,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產業,建立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讓大數據為更多企業提供服務。要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支持在細分市場深耕細作的“小巨人”企業,打造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群。全方位樹立質量第一意識,加大品牌創建力度,推進“德州標準”建設,力爭各縣(市、區)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實現全覆蓋,叫響“德州品牌”。
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大力培育新動能。堅持以“四新”促“四化”,全年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加快建設東部城區德州創新谷、高新區(禹城)中央創新區、齊河中關村海淀高新園區,形成我市三大創新集群區,集中承載科技型、創新型產業,積聚德州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要加快發展,氫燃料電池等前沿性技術要加快轉化應用。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力爭全年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增加1.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力爭達到60億元。新建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30家以上,新增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0個左右,與省科技廳共建山東省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省技術經理人培訓學院。突出人才支撐作用。加快魯北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優化政策措施,務實引入各類人才,持續增加城市人才總量。發揮區位優勢,鼓勵企事業單位引進周邊大城市“周末工程師”來德州創新創業,不拘一格吸引人才。
(二)推進城鄉建設,著力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
全面啟動東部城區建設。高水平開發建設東部城區,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著眼城市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是培育發展新優勢、拓展城市新空間的現實需要,是德州的百年大計。我們要堅持規劃引領,以“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為目標,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前瞻性規劃新區功能。要迅速啟動建設,以德州創新谷為核心的科技組團,以德州國際會展中心為核心的商務組團,以東部醫療中心、養老城、高級師范學校為核心的公共服務組團,以楊莊河生態公園、太陽能德州小鎮、科技公園為核心的生態組團,以京津冀產業合作區為核心的產業發展組團,以百畝級智慧大棚群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發展組團等六個組團要率先啟動,一批基礎性、支撐性項目要率先建設。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做好東部城區的開發建設工作,打造精品工程,不留歷史遺憾,一張藍圖干到底,盡快形成引領全市發展的新增長極。
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牢固樹立“規劃即法”意識,今年實現主城區控規全覆蓋。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為目標,重點實施5大類80個中心城區公共類城建項目,年度投資135億元。集中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和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大規模開展城市綠化美化亮化,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持續優化城鄉路網結構,增加主城區對外通道,加快構建內暢外聯互通的交通體系。開工建設德上高速京臺高速至國道105段、京臺高速德州至齊河段改擴建,啟動幸福大道南延工程;實施樂陵、平原、慶云等3個繞城國省道改造;建設高鐵站東站房,完成城市輕軌線規劃工作。中心城區再增加新能源公交車100輛,建成500處鄉村客運站點,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車。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既要把農村公路建設好,更要管護好、運營好。完善水網工程體系,開展潘莊、李家岸灌區改造,推進引位(河)入德工程,實施市域水系連通工程。全面提升城鄉污水處理設施,保障316個鄉鎮駐地和農村新型社區污水處理項目正常運行。大力加強電力、燃氣、供熱等能源體系建設,推動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升縣城集中供暖能力,有序推進農村清潔能源供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