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激發內生動力。堅持創新引領,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讓創新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強引擎”“助推器”。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堅持自主創新與協同創新并舉,強化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組建產學研實體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著力突破一批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泰安市科技型中小企業1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引導市場資本進入研發領域,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發展科技研發創新平臺,推動高新區品牌孵化器及雙創基地建設,新增泰安市級以上各類科技平臺40個以上。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突出實際效果,強化招才引智,“點供式”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做到引進一名人才、落地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引進高層次人才120名以上、創新團隊7個以上,實施人才創新項目40個。
全面提供要素保障。健全政銀企溝通協作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上信貸爭取力度,努力實現企業資金鏈健康穩定。大力引進銀行、證券、基金、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豐富金融業態,為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積極推動企業掛牌上市,進軍資本市場,拓寬融資路子,引導扶持泰鵬環保啟動上市程序,“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力爭達到10家。創新企業用地模式,發展工業地產,積極探索工業用地租賃優惠政策,先租后讓、租讓結合,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加快盤活閑置低效用地和占補平衡項目建設,年內盤活存量建設用地600畝,新增占補平衡指標1700畝。強化電力保障,規范22家企業直供電交易,落實3家企業跨區直供電交易,推進高新區申報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全國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園區。協調解決天然氣供需矛盾,保障企業正常用氣需求。完成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加強勞動力供需銜接,促進企業與高級技校合作,推行“菜單式”培訓,不斷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率。強化政策服務支持,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落實結構性減稅,降低制度性成本。樹立品牌理念,增強企業品牌競爭力,引導企業發揚“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新培育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名牌2個以上,參與制定、修訂國家或行業標準3件以上。
(二)把握現代化要求,在轉型升級中提升產業水平。堅持以“四新”促“四化”,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提升質量上下功夫,構建彰顯特色、充滿活力、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加快工業轉型發展。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一高三強兩突破”為統領,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工業率先突破。完成技改投入100億元以上。在抓好鋼鐵冶金、機械制造等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把握發展機遇,快速壯大優勢產業。依托瑞福鋰業,加快與當升科技公司的合作,拓伸鋰產業鏈條,著力打造200億級鋰電產業;依托阿斯德科技、勝利化工、一滕集團,大力發展甲酸、巖鹽、纖維素醚等高端化工,打造國內乃至國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化工基地;依托泰鵬、金塔、聯誼等骨干企業,發揮品牌優勢,擴大市場份額,提高行業影響力,做大做強現代制造業;依托興潤、軍輝等建筑龍頭企業,推動資質提升和市場外拓,進一步擦亮“建安之鄉”品牌,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60億元以上、增長7%。積極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
推動城市經濟優化。發揮北部城區和鐵路、公路交通的疊加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打造區域物流節點城市;加快發展旅游產業,做大桃木工藝品品牌,精心辦好“兩節一賽”,爭創國家4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1家、2A級景區2家;深入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強化與知名平臺合作,引導制造業觸網升級,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30%以上。積極培育科技服務、文化創意、大數據、云計算等產業,豐富城市生活服務業態,加快服務業向品質化、多元化發展,形成吸引人才居住、留住人才創業的城市環境。堅持把土地收儲作為經營城市的主抓手,全面提速擴規增效,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形成投入開發收益的良性循環,完成土地收儲3900畝。用市場化手段盤活城市資源,逐步將園林管護、道路維修等市政管護工程推向市場。深化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城投公司、水務集團運營能力,完善以政府為主導、多渠道投入、多形式投資的投融資體系,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和運營管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新六產”,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規范發展農業合作社,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投入多元化,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健全風險防范體系,實現我市農業由大變強,奠定農業現代化的堅實基礎。繼續高舉有機農業大旗,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發展有機農業,實施龍頭企業帶動和標準化生產,加快糧食、茶葉、林果、蔬菜等產業向有機化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實現農業由增產向提質、增效轉變,搶占現代農業發展制高點。年內發展有機農業功能園區10個以上,新增“三品一標”認證面積3萬畝以上,其中有機農產品認證5000畝,新增泰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家,完成合作社企業化轉型20家。發揮省農業擔保公司辦事處的作用,拓展貸款擔保服務功能,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進一步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推進肥城桃品種培優、品牌塑造,支持電商、網購等新的銷售方式。扎實開展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規范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有效盤活存量資產,擴大土地流轉面積,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年內流轉土地3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