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步伐,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以生態保護優先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加快綠色發展。大力實施綠色制造工程,謀劃一批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綠色產業項目,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抓好三江源國家公園綠色融資改革試點,積極探索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等各類環境權益融資工具。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開展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化行動,落實工業企業能效“領跑者”制度,節能減排控制在國家規定目標以內。完善綠色制度。深化空間規劃體制改革,抓好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落實和深化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監管、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生態補償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科學劃定“三區三線”,推進碳匯交易試點。完成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狠抓綠色工程。推進三江源二期、環青海湖二期、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抓好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啟動祁連山生態搬遷試點,抓好國家湟水規模化林場建設試點和西寧生態森林公園建設,強化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大黑土灘科學治理力度。培育生態保護修復專業企業,實施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新增營造林400萬畝。
(五)聚焦社會主要矛盾,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和清單,實施民生項目工程,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就業增收方面,開展各類就業援助活動,做好高校畢業生、去產能分流職工、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軍轉安置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以上。深化機關企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牧民、科研人員、基層干部等群體收入。教育發展方面,優化教育布局,全面啟動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和高中攻堅計劃,擴大公辦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加強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著力解決教育資源不夠不優、教育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研究解決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需求問題。搭建職業教育“一主五輔”政策體系,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和產教融合。文化惠民方面,積極推進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和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建成540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衛生健康方面,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健全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大包蟲病等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加強全科醫生培養,發展智慧醫療和健康產業,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質量,推進中藏醫藥傳承創新,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和愛國衛生運動,籌辦好第十七屆省運會。社會保障方面,繼續落實全民參保計劃,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統籌推進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公益慈善、優撫安置,加強殘疾康復服務,新建、改擴建15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50個農村老年之家,建設一批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著力構建養老、敬老、孝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住房保障方面,啟動新的三年棚改計劃,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年內改造城鎮棚戶區3.05萬戶、綜合改造2萬戶、農牧民危舊房6萬戶。同時,繼續推進“菜籃子”工程,抓好市場價格檢查執法,確保價格平穩運行。加強地方志、參事等建設,推動實現志鑒“兩全”目標,更好發揮資政作用。持續開展雙擁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營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堅持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深入推進“六同”工程、“九進”創建,建設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和教育基地,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支持優秀民俗產業加快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畫出最大同心圓。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機制、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排除、化解、處置各類矛盾。推廣“三種類型、四個層級”治理模式,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解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深入開展法治青海、平安青海、誠信青海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堅持不懈開展“兩反一防”。開展弘揚時代新風行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培育道德沃土,形成向上向善、健康和諧的文明風尚。做實做細預案,強化協同聯動,有效應對地震、干旱、洪澇、雪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強化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實現基層安全生產網格化全覆蓋,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證“舌尖上的安全”,筑起防控安全風險的銅墻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