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期新階段,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有賴于推進全面改革。
1我國進入全面改革的新階段
(1)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深化市場化改革。進入新階段,以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性突破,解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體制性矛盾和問題,其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突出。無論是資源環境問題,還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都有賴于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以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此外,為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出發,需要推進宏觀體制改革。例如,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必須全面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但這項改革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由此既制約了農村改革的深化,也形成了宏觀經濟中某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因此,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必須加快結構性改革進程。
(2)以發展民主政治為目標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當前,改革已進入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四位一體”改革的新階段。無論是哪一個方面的改革,都對以發展民主政治為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提出現實需求。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適應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取得實質性進展。
(3)以實現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快社會體制改革。面對全社會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壓力,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體現了民生的普遍要求,是新階段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務,其現實性、迫切性全面凸顯出來。
(4)以豐富和創新文化為目標的文化體制改革。從現實情況來看,同經濟發展、社會轉型相比,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建設文明大國,提升“軟實力”,需要推進文化的大發展。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文化權益,都對改革現行的文化管理體制提出要求。
(5)實行更為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代我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我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當前,我國正處于由開放大國向開放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抓住機遇,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關系到改革發展的全局。
2政治體制改革的現實需求增大
(1)新階段政治體制改革的現實需求明顯增大。同以往的30年相比,新階段政治體制改革的現實需求要大得多,迫切得多。一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在于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由市場主導的轉變,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提供體制保障。二是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重要的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確立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以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三是解決腐敗問題,重要的在于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從制度上制約權力與資本的結合,解決體制性、機制性的腐敗問題。四是統籌中央地方關系,其實質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形成一個合理的中央地方權力和利益格局,并建立與此相適應的財政稅收體制和官員考核機制。五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質性突破,取決于能否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形成一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由此,奠定公共治理結構的制度基礎和制度保障。
(2)重點是以政治體制改革促進新階段全面改革的實質性進展。近幾年,雖然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了一定的進展,但同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相比,總體上來說是相對滯后的。當然,這是過去漸進式改革遺留下來的問題。政治體制改革滯后的局面不改變,在相當大程度上會影響整個改革發展全局。所以,無論從發展的矛盾還是改革的實踐來看,都需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以實現全面改革的新突破。由此,擺脫改革攻堅“久攻不下”、經濟社會領域多項重大改革難以突破的局面。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共治理結構中的一些矛盾凸顯。例如,行政成本增大、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人們政治參與積極性提高與表達渠道不相適應的問題;政府中的某些腐敗問題與社會監督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利益多元化與社會組織發展滯后的問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眾參與問題等,這些都對改善公共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完善公共治理結構,要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權力的行使能夠超越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的局限和束縛,并受到社會的監督和制約,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3)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新階段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適應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改善公共治理的關鍵是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現實諸多案例表明,在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由政府直接投資或干預微觀經濟的行為既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宏觀經濟穩定。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集中到經濟性公共服務上來。例如,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等。為此,應當加快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同時,要強化政府社會性公共服務職能,適應全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公共服務分工。在確保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主體責任的同時,應當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和支持民間組織在公共服務供給中扮演重要角色。為使公共政策能夠始終代表和體現公平正義,還應加快建立有效的政府監督體制,嚴格規范行政立法程序。
以推進大部門制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引起多方面關注。從改革的現實需求來看,推進大部門制有三個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加快政府轉型;二是有利于進一步理順新時期中央、地方關系;三是有利于完善公共治理結構。實現這個目標,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也需要一個有步驟推進改革的過程。
3全面利益關系調整更具深刻性、復雜性
(1)全面調整利益關系成為新階段全面改革的重大任務。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逐步深入,利益主體多元化是大趨勢。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利益博弈不僅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領域,甚至擴展到政治領域。新階段的全面改革不僅涉及到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協調,還涉及到中央與地方利益的協調。因此,改革調整利益關系的難度加大。新時期新階段,要實現共同富裕、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的目標,都取決于利益關系的改革和調整,都需要把全面調整利益關系作為新階段改革攻堅的重大課題和重大任務。從近30年的漸進式改革來看,我國相對容易、難度較小的改革大都完成,改革攻堅最大的難題是復雜的、矛盾較為集中的利益關系調整。因此,能否在改革攻堅中實現利益關系調整上的一些重要突破,已成為新階段全面推進改革的關鍵。
(2)在推進全面改革中調整利益關系。一是加快市場化改革。只有在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環境使用成本機制、要素市場化機制以及與此相關的國有壟斷行業改革、產權制度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我們才能夠在調整經濟利益關系上奠定一個可靠的制度基礎。未來一個時期,市場化改革的“攻堅”,關鍵就在這里。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關鍵在于有一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這方面,面臨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其一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長期過低,使相當一部分人在改革中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推進收入分配制改革,首先需要明顯地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大多數人在新階段的改革中獲益;其二城鄉間、區域間、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分配差距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這需要通過建立公共服務體制,著力推進城鄉間、區域間、不同群體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是實行再分配的重點。從實際情況分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是個長期的戰略方針,也是近期的政策目標。因為它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需求和現實基礎。三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干部制度改革和社會監管機制的建立,為調整重大利益關系提供政治保障。要把妥善解決中央地方利益矛盾、克服部門利益、防止權力與資本相結合作為近期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3)全面總結漸進式改革的經驗。新階段的全面改革涉及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復雜、更深刻,是一場“新的偉大改革”。它既需要堅持“漸進式”的改革路徑,也需要“階段性的突破”。由此,才能實現改革攻堅的目標。這里,需要對漸進式改革作出較為客觀的判斷。應當說,近30年以增量改革為重要特征的漸進式改革是基本成功的。我們實行漸進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改革成本,順利推進改革。從現實的情況看,近些年漸進式改革的成本是有所上升的,遺留的問題增多,積累的矛盾增多。某些改革付出了比較高的成本和代價。從漸進式改革中吸取經驗,對推進新階段的全面改革是十分有益的。
(4)盡快建立改革的統籌協調機制。當前,我國利益關系的深刻性、復雜性對統籌協調機制的需求十分迫切。客觀地分析,某些改革的“走形變樣”、改革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與改革統籌協調機制難以適應當前改革的現實需求直接相關。在全面改革的新階段,與全面利益關系調整相適應,建立一個由中央直接領導的、超脫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改革協調機制是十分重要的。
我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歷史新時期,全面改革面臨著難得的機遇。我們能否在未來的幾年內實現全面改革的新突破,對于深入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極為重要。在新時期新階段的全面改革進程中,實現由發展大國向發展強國的歷史性轉變,進一步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是方方面面對歷史新時期改革最熱切的期待。[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新階段改革的起點與趨勢——2008'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