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的對外開放,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適應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推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30年的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是我國選擇的一條正確道路,是中華民族的振興之路。
● 對外經濟貿易的較快發展,不僅為我國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對深化國內改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 根據新形勢的新要求,新一輪對外開放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展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積極參與“多哈回合”談判,發揮在規則制定中的作用;加強南南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和質量;正確認識貿易摩擦,積極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加強規制建設,防范國際經濟風險。
我國30年的對外開放是以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為基礎和指導的。尤其是開放初期,新中國在經歷了幾十年閉關鎖國之后,為什么要對外開放,開放時間有多長,誰是開放的對象,開放的基本內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對外開放,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在選擇一條嶄新的道路時必須要回答和解決的幾個最基本的問題。對此,鄧小平以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智慧和氣魄,高瞻遠矚地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為什么要對外開放
“文革”結束后,我國國民經濟已處于崩潰邊緣,我國面臨著被開除“球籍”的危險。中國到底向何處去?在這種危機的關頭,鄧小平深刻反思了我國近百年落后挨打的歷史,果斷提出了走開放之路的思想。他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國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是,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鄧小平文選》第2卷 第64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不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
他還指出:“發展經濟,不開放是很難搞起來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要搞開放,西方國家在資金和技術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367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這闡明了當代世界經濟一個鮮明的特征,開放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潮流。因此,中國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需要對外開放。(《鄧小平文選》第2卷 第78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149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二、對外開放持續多久
從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來看,上世紀70年代下半期,我國面臨的國際政治局勢總體有所緩和。對此,鄧小平敏銳地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我們搞開放政策,利用國際和平環境更多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這對加速我們的發展比較有利。(《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28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所以,對外開放應成為我們的一項長期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變,五十年至七十年以后更不會改變,要變也只能變得更加開放。否則,我們自己的人民也不會同意。(《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79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再次指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堅持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370~371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所以,對外開放應成為我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三、對外開放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重點是經濟對外開放,但又不限于經濟,同時也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不僅僅是強調要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各種形式的對外經濟合作與交流,而且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走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這是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
關于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鄧小平指出,不僅要繼續擴大對外貿易,而且可以讓外商來華直接投資辦企業、搞加工貿易,我們還可以間接使用外資,包括向國際金融機構、外國政府和商業銀行貸款,甚至可以到國際市場融資等。同時,還要考慮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建設。請來之后,應該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32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尤為重要的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作出了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率領全黨、全國人民制定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第一次把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對外開放全面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不斷豐富和發展對外開放理論,擴大對外開放內容,逐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四、對外開放的對象是誰
對外開放的對象應當是全方位的。“一個是對西方發達國家開放,我們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等更主要從哪里來。一個是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開放,……還有一個是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開放,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98~99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總之,“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237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同時,鄧小平還特別強調:“我們歡迎海外華僑、華人都回來走走。一是了解我們的國家,而是回來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參與,可以盡力。我相信在國外的華僑、華人是會熱心支持我國的建設事業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162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發達起來,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358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事實也充分證明,海外華僑華人在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歷程中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對外開放的方式選擇
一是“摸著石頭過河”,循序漸進地開放。我國地域遼闊,改革開放前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如何有步驟地進行對外開放,減少開放的風險,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因此,我國采取了漸進式對外開放策略,即開放區域采取了由點(經濟特區先行)到線(沿海地區)、由線到面(內陸)梯度推進的做法;開放領域則采取了先貨物貿易后服務貿易、先制造業后服務業逐步擴大,直至全面開放的做法;市場運行規則逐步與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慣例接軌。
二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多層次、寬領域、深層次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充分利用“兩個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
三是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是通過對外開放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構想。它也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氣魄。鄧小平曾指出,“不保證香港和臺灣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就不能保證它們的繁榮和穩定,也不能和平地解決祖國和平統一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58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通過開放,大陸同他們的聯系就密切了,相互了解增多,同時大陸經濟發展了對他們也有積極影響,有利于和平統一。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及其穩定與發展,成功踐行了這一偉大構想。正如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日益豐富。‘一國兩制’是完全正確的,具有強大生命力。”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新階段改革的起點與趨勢——2008'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