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干部是關鍵。選好用好一個干部,造福一方百姓;選錯用錯一個干部,耽誤一方百姓。
十年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更加有力,尊重實踐探索、注重典型示范更加有效,加強總體規劃、統籌協調更加自覺,改革路徑、用人導向更加鮮明。
十年間,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堅持以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為目標,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干部路線,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改革方針,認真落實《公務員法》、《干部任用條例》,大力實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建立健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管理監督和激勵保障等各方面制度機制,加快構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人事制度體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向深層次推進、向寬領域拓展、向科學化邁進,取得了顯著成效。
改革出動力,改革激活力,改革增效力。組織工作滿意度民意調查顯示,干部群眾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的滿意度連年提升,2011年比2008年提高了13.43分。
強化干部德的考核 選人用人先“問德”
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著眼黨長期執政大局、保持干部隊伍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本保證,是黨的用人標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各地突出德的優先地位和主導作用,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貫徹到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全過程,體現到干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各方面。
干部群眾說,干部沒才會誤事,干部無德更壞事,選人用人先“問德”是個好導向。
——細化評價標準,突出針對性差異性。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全國181個市、1312個縣制定了考德辦法。各地堅持以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廉潔自律為重點,根據干部隊伍實際,建立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德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讓德易識別、好比較。
新疆、西藏等地把政治上強作為首要標準,大力選拔在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態度堅決的干部。上海、天津、河南、甘肅、貴州、審計署等絕大多數地方和部門都把堅持原則作為衡量干部德的重要內容,注重選拔敢于負責、敢抓善管的干部。
——創新考核辦法,突出開放性深入性。注重從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急難險重任務、關鍵時刻表現、對待個人名利等方面,考準考實干部的德。
個人“亮德”,年度考核、任前考察中,干部對修德踐德情況作自我評價;群眾“測德”,民主測評、任前考察、年度考核中開展德的正反向測評;組織“核德”,通過個別談話、社區訪談、民意調查等,看群眾對干部德的評價;多維“審德”,全面考量干部平時考核、年度考核、換屆考察等情況,綜合運用巡視、審計、個人事項報告、信訪舉報等信息,加強綜合分析和研判。
浙江設置“大局意識差”、“熱衷搞形象工程”、“對個人名利斤斤計較”等15項指標,開展德的反向測評。
——運用考核結果,突出實效性導向性。把考德結果運用到干部選拔任用、教育培訓、管理監督中,作為培養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這次縣鄉換屆考察中,浙江有43名干部因德的考核不過關被取消提名資格。江西萍鄉市對道德品質存在嚴重問題的10種行為實行“一票否決”。黑龍江哈爾濱市、山東淄博市等地建立干部德的表現檔案,實行動態管理。
擴大選人用人民主 干部選拔重質量
擴大民主是推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干部工作走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十六大以來,各地把擴大民主的要求貫穿到干部選拔任用全過程,既落實群眾“四權”,又發揮組織把關作用,以堅實民意基礎促進選人用人公信度提高。
——堅持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增強推薦測評的科學性真實性。把民主推薦、民主測評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程序,按照代表性、知情度和相關性原則,合理確定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主評議人員范圍,“讓知情人投知情票”。
吉林松原市等地強化推薦責任,使推薦結果更加真實。各地普遍吸收“兩代表一委員”參加推薦,湖南、新疆等地在鄉鎮換屆中將范圍拓展到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及“四老”(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老軍人)人員。
——著力增強考察民主,保證人選質量。普遍實行干部考察預告,擴大考察范圍,聽取各方面意見,接受群眾監督。
四川、重慶等地完善民意調查機制,采取問卷調查、隨機電話訪問等方式了解干部口碑,以群眾評價印證組織考察。江蘇、江西、福建等地采取進社區、進家庭,書面函詢、面談征詢和電話問詢相結合的辦法,考察干部八小時外的德行表現,增強了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推行干部任用票決,實現好中擇優。推行黨委全委會票決下一級黨政正職人選制度,一些地方將機關部門領導班子正職和市縣黨政班子副職納入票決范圍。許多地方探索實行常委會無記名投票表決確定任職人選辦法,一些地方還探索了差額票決。
目前,有13個省、122個市、845個縣試行全委會、常委會任用干部票決制,其中3個省的省、市、縣三級全面實行常委會票決制。
競爭性選拔成常態 進賢之路更廣闊
競爭性選拔干部是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的重要舉措。2004年,中央印發《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定》、《黨政機關競爭上崗工作暫行規定》。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要求,加大競爭性選拔干部力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逐步成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方式,搭建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效平臺,拓寬了選人視野,激發了干部隊伍活力。
組織工作滿意度民意調查顯示,2008年以來,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競爭性選拔方式連續4年被評為最有成效的改革措施。
——加大力度,推進競爭性選拔常態化。2003—2011年全國通過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方式產生各級領導干部59.03萬人。層次覆蓋不斷擴大,由科級、處級逐步向局級、副部級領導崗位延伸,由黨政機關向企事業單位拓展。104家中央和國家機關開展了競爭上崗,首次用競爭比選和公開選拔方式產生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國家信訪局副局長、中國農科院院長和國家開發銀行行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等中管干部人選。
2011年,省區市競爭性選拔廳處級干部占新提拔總數的30.7%,中央和國家機關達到46%。
——完善辦法,推進競爭性選拔科學化。堅持干什么考什么,讓干得好的考得好。突出崗位特點,合理設置資格條件,增強考試測評的針對性實踐性。外交部新聞司、領事司副司長職位競爭上崗,人選現場主持記者會、視頻會,將生動逼真的外交場景“搬進”考場,讓競爭者在“真槍實戰”中經受考驗。
重視德和實績考察,強化組織把關作用,不簡單以分取人。全面衡量“考績”與“實績”、口才與口碑、臨場發揮與一貫表現,把考察結果作為確定任職人選的重要依據。河南鄭州市采取“一評三考”辦法,先評業績再考試,業績評價既起“門檻”作用,又起最大“加分”作用,真正讓干得好、能力強的出得來。優化程序設置,審計署探索將民主推薦測評環節前置,先對報名人選進行民主測評,得分低于70分的不能進入考試環節,使人選從一開始就有較好的民意基礎。
——創新形式,推進競爭性選拔多樣化。公開遴選上級機關工作人員,17個省開展從鄉鎮(街道)黨委書記中定向遴選省直機關副處級干部工作。公推公選黨政正職,江蘇通過兩輪推薦、差額考察、差額票決方式,公推公選了16名市黨政正職、7名市紀委書記和8名市委組織部長。
選人用人重視基層 干部結構更優化
面向基層培養選拔干部,是優化機關干部隊伍來源經歷結構的迫切需要,是加強黨的執政骨干隊伍建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戰略舉措。各地加大從基層一線選拔優秀干部充實黨政領導機關力度,積極選派年輕干部人才到基層一線鍛煉,推動形成來自基層一線的干部培養選拔鏈。
——從基層一線選拔領導干部:既看知識學歷、更看“工作學歷”。對市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尤其是“一把手”,注重從擔任過縣級黨政領導職務的干部中選拔;對縣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優先提拔使用具有基層一線工作經歷的干部。這次換屆后的新一屆市、縣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具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分別占51.7%、66.1%;市黨政正職具有下一級黨政正職經歷的占66.8%,縣委書記具有縣級領導班子或鄉鎮領導工作經歷的占86.4%。
——選調基層干部充實上級機關:一線選干部、機關增活力。從2006年起,省級以上黨政機關逐年加大了錄用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人員力度。中央機關招錄計劃中用于錄用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從2012年起,中央機關公務員招錄計劃中,除部分特殊職位外,全部用于招錄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人員。目前,中央和國家機關局、處、科級及以下干部中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分別提高到84%、77.8%、53%。近3年全國市級以上黨政機關從基層選拔干部11.3萬名。
——從基層一線考錄公務員:讓“工農牌”人才進得來。注重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一線工人農民、農民工等群體中定向招錄公務員。2011年以來的地方黨委換屆中,共有2897名村黨組織書記、1658名大學生村官、7089名鄉鎮站所負責人、5476名企事業單位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
——推動干部人才到基層一線培養鍛煉:接地氣、增感情、長才干。對缺乏基層一線工作經歷的優秀年輕干部,有計劃地安排到條件艱苦地方、關鍵崗位或急難險重任務培養鍛煉。中央和國家機關、省區市平均每年選派4萬多名干部到基層任職、掛職,連續3年集中選派251名中央和國家機關與地方年輕干部雙向交流任職。記者 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