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以群對群是浪費,敷衍真情實可悲,免得你我都受累……群發似鏈滿天飛,不要問人美不美,有一說一一對一,群發短信我不回。”臨近春節,祝福短信即將鋪天蓋地而來,一句“群發短信我不回”道出無數網友心聲。
短信群發拜年廣受微詞的同時,微信拜年這種新方式卻得到了許多市民和網友的青睞。原因在于,微信拜年與短信群發拜年相比,“一對多”的形式變為“多對多”,大家在微信群里既可以表達新年問候,又可以共享、交流過年經歷,傳達出濃濃的人情味。甚至有人認為,因為微信群里表達較為自由,互動性較強,且可以隨時進行圖片分享,在微信群里拜年更像是“真情流露”。
網友、市民意見:
微信拜年讓這個年不“寂寞”
短信群發拜年這種方式,自手機普及以來就成為歷年新年時的一個話題,同時這種方式由于顯得虛偽也廣受詬病。網友“蘇七雪”的說法頗有代表性,她認為,“那種編輯好的群發短信都覺得挺沒意思。有些覺得平時相處得很好的朋友,結果他們發來千篇一律的短信,感覺蠻失望”。
網友“圓圓從不愛早起”則認為,關系好的人會打電話拜年或者是編一條有針對性的信息,對那些關系一般卻又不愿意放棄這段友誼的對象,迫不得已只好選擇了群發短信,“這其實反映了社會關系的一種無奈”。
市民劉女士也表示,對短信群發拜年已經麻木了。一方面,不發、不回這種短信也是不可能的,人畢竟有著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關系,在過年時也應該交代一下;另一方面,這種方式的確是不夠真誠的。
不過,她對微信拜年特別是通過微信群拜年比較推崇,原因在于,微信群里的交流不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多,而是多對多。并且,大家在微信群里拜年,一般都會演變成“團拜”,不僅熱鬧而且交流自由,暖暖的問候總會讓人感覺這個年過得不寂寞。她說,今年元旦時,單位的工作群里就有人提議,每位同事要曬自己現在正在干什么,許多人曬出自己親人的照片,或者正在享用的美食照,這樣的新年問候一點也不會覺得拘謹或虛偽。今年過年時,她仍然會通過微信向大家拜年,只有那些不在微信群里的朋友,她才會通過短信拜年。
市民王先生也認為,自己雖然屬于那種特別內向,在單位也不愛說話的人,但每逢過年過節,微信里同事們的交流還是能感染到他,并讓他參與進去。以前每次群發短信,他都要糾結于要不要發、怎么發這個問題,現在則只需要跟大家一起表達祝福就可以了,不知道要省心多少。
儒家文化會長:
簡單而真誠勝過假大空
深圳市儒家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吳潔向本報記者表示,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也讓情感更加淡薄。特別是當代人,忙于生計,節奏快,少了從前的串門交流,也沒有心情寫信,“手機問候成為必然”。
她說,如果過度依賴手機,朋友之間沒有情感交流,人變得麻木,“情感交流會退化。”她表示,收到手機拜年信息,回不回讓人苦惱。有些人勉強回應,會感覺“累”。
吳潔強調,真情流露,哪怕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好過編織的美麗短信。她呼吁真情實感,一句簡單的問候關懷遠勝走過場,“讓人心回歸”。
大導馮小剛:
對群發說“不”
據中青網報道,在馮小剛的創意和命題下,郝云創作了一首名為《群發的短信我不回》的歌曲,以此對過年這一普遍現象說“不”。
馮小剛之舉或緣于他曾被群發短信所“傷”。馮小剛曾在微博上表示,逢年過節最煩群發的短信,尤其煩編成東北順口溜的。“貼心的問候,哪怕只有幾個字,心里就熱了。”他還引用廣東話說,這就叫“好中意被你掛住”。
在擔任春晚總導演后,馮小剛前期開節目創意策劃會的時候,就提出了希望能針對過年群發短信的現象,創作一首歌,這樣不僅能反映過年這一普遍的社會現象,同時也能通過歌曲引導觀眾對這樣的現象說“不”。
拜年新招數
你選哪一招?
1.微信
電子賀卡可以隨意添加相片、聲音等,寫下祝福話語,通過DIY也能成為個性十足、別具一格的新春禮物。
2.“二維碼過年帖”
“二維碼過年帖”,將制作好的二維碼“過年帖”貼在紅包上,親戚朋友只需用手機一掃描,就能讀取精心制作的拜年內容,可以是聲音、照片,甚至視頻,比簡單的問候更添幾分趣味!
3.QQ通訊錄:拜年更個性
QQ通訊錄,可以選擇多個聯系人進行添加,而且支持添加全套Q表情,讓拜年短信更豐富。更值得一提的是Q信的語音、圖片、手寫涂鴉功能,讓拜年短信更個性化。 記者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