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神舟七號 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
“到目前為止大局已定。技術工作的準備和人的準備,都比較好了。我們才有理由向中央專委請示(授權發射)”
三名航天員崗位可互換
人船箭器星大局已定
記者:神舟七號的準備情況怎么樣,是否有信心完成任務?
張建啟:今天(9月6日)上午開會中央專委審核,專門匯報了神舟七號的情況。請求中央專委批準神舟七號瞄準發射并授權總指揮部在9月20號到30號之間發射。為什么向中央專委匯報,因為到目前為止大局已定。
所謂大局,一個是航天員系統,一個是航天員選拔訓練,選拔了三個人的飛行小組、三個預備航天員。今天他們的訓練都非常不錯,訓練的難度很大。
這次配合出艙活動成敗的關鍵之一,就是航天員的心理加技術,綜合能力要強。應該說他們具備了這個條件。
第二個就是應用型伴隨小衛星也經過了試驗,參加了聯合審查。飛船各項準備就緒,火箭檢查已經結束。應該說到目前為止人、船、箭、器、星大的方面已經準備好了。
另外測試系統也準備就緒。關于著陸系統,這次確定的原則是空中搜救航天員,地面出動尋找返回艙,這和神五、神六是不同的,主要是為保護生態,保護內蒙古大草原。
技術工作的準備和人的準備,都比較好了,所以我們才有理由向中央專委請示。
記者:三名宇航員是如何確定的?
張建啟:航天員的選擇,基本原則首先是公平、公正、公開,第二個就是優中選優,第三個就是強強聯合。
決定要搞神七任務后,我們的14名航天員全部投入了訓練。一開始是基礎訓練,然后就是專業技術知識和體能等訓練,并實行打分制。
在這個基礎上,根據他們的思想、身體和訓練狀況進行排序。然后按照預先設定的選拔方案和標準,由訓練中心和總指揮部的選拔評審委員會投票選出第一輪的6人。
后續的訓練是圍繞神舟七號專業技術的一些訓練,以強化的專業訓練和心理質量的條件為主,6個人通過兩輪投票,選出3名飛行員。
這3名飛行成員盡管有了指定崗位,2個在氣閘艙,1個在返回艙,但他們的訓練內容基本是相同的,崗位應該也可以互換。我們做好了兩個人出艙的準備,一個穿俄羅斯的宇航服,一個穿我們的。萬一這兩個人有一個到天上出什么問題,或者航天服有什么問題,那還有一個一人出艙的辦法。
發射時機考慮三因素
記者:這次神七提前到9月份發射,為什么?
張建啟:選擇發射時間有幾個考慮,第一、不能沖突奧運會。第二、10月份我們國家一般事情比較多,我們也想錯開一下。第三、根據計算,我們把發射時間定在大概晚上9點10分左右,出艙在陽照面,返回大概在下午5點40分,天還不太黑,下傳的圖像會更清楚,也能保證航天員更加安全。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神七任務的難點?
張建啟:這套任務的難點,我大概歸納5個。
一是技術的跨越比較大,主要是突破航天員的出艙技術,研制微機電技術,突破天氣測控系統。如果這次能夠突破,將來用起來,應該說是領先的一個技術。
第二是風險比較大。三位宇航員面臨著對整個飛船的所有能力的考核,這是一個風險。第二個風險就是航天員的出艙。有個空間適應的問題。
第三是難度比較大。這次強化了心理的訓練和技術的訓練。航天員要在水里訓練,穿著的航天服120公斤,再用鐵塊配合,加起來就是240公斤。
第四是航天員的自主性很強,他們基本上是16、17個小時在工作。可以說這一次無論是航天員,還是地面的指揮人員,基本上沒有休息的時間。整個工作時效性很強,連續性很強,工作強度很大。
第五個特點是規模最大,為保障航天員出艙的安全,地面測控增加了國外站和兩艘測量船。
神七隊伍平均年齡沒超40歲
“我確實感覺到我們的隊伍是很年輕,但是很有經驗,能夠打硬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大有希望。”
9月6日晚,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第一次會議在這里召開。會后,張建啟(神七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總裝備部副部長)、馬興瑞(神七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周建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接受了包括本報在內的眾媒體聯合采訪,介紹了神七任務的亮點和難點,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相關情況。
年輕是中國航天人優勢
記者:據介紹,發射隊伍中35歲以下的人員已經占到50%。中國航天研制隊伍與國外相比,在可持續性發展方面是否具有優勢?
馬興瑞:是的,我們實現了新老航天技術人員的更替。如嫦娥一號隊伍,確實有大量的35歲的專家。參加本次發射的,我印象中平均年齡也沒有超過40歲,所以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
不管跟美國航天隊伍比,還是跟俄羅斯比,我確實感覺到我們的隊伍是很年輕,但是很有經驗,能夠打硬仗。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大有希望。
新運載火箭正抓緊研制
記者: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尤其是火箭、飛船、衛星等,與美俄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克服這些差距?
馬興瑞: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比較晚。在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搞太空競賽。我們國家在2003年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但我認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規模是適度的,是比較符合中國國情的。
我們的載人航天系統有自己的特點。飛船設計是有創新點的,也符合我們國情。所以,下一步我們要把飛船系統做好。我可以跟大家透露,中國政府正在抓緊研制新一代運載火箭。再過一段時間,我們拿出這些運載火箭的時候,就達到了當前運載火箭的國際主流水平。當然,運載火箭的發射是非常高風險的,所以需要在可靠性上進一步提高。
我們的生產能力、研制能力,跟美俄比還是有一定差距,但我們是一個年輕力壯的航天隊伍,這一點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利用這個優勢來提升我們的能力。
神七任務可謂“驚險絕倫”
“載人航天用“驚險絕倫”來描述,有道理。神七和以前相比,增加了難度,增加了風險,也增加了挑戰”
記者:曾有報道說神七發射可用“驚險絕倫”四個字形容,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周建平:載人航天活動大家都非常關注,一個原因就是載人航天是一個高風險的活動,所以用“驚險絕倫”來描述,有道理。
雖然這是一個高風險的活動,但我們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終把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作為工程的第一要務。這也是工程在進行設計、實驗、測試和進行任務準備時,我們最關心的核心問題。
服裝安全 三年鑄劍
記者:這次出艙的宇航員要承受多高的危險度,有哪些措施確保安全?
周建平:為了保證飛船發射、運行、返回的安全,我們采取了很多技術措施。包括逃逸救生系統,在軌的各種應急返回模式,故障解決對策等。
神舟七號增加了出艙活動。應該說,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風險的內容。因為航天員要穿著艙外服,從飛船的軌道艙艙門出去,進到外太空。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能力用艙外服來保證人的生存、安全,還要使他能夠完成預定的工作任務。
這和以前相比,增加了難度,增加了風險,也增加了挑戰。我們經過三年的研制,現在服裝的安全性問題,應該說是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對服裝完成任務的能力,我們在地面進行了大量的模擬測試,這些測試盡最大的可能模擬了太空的環境。我們航天員也經過了大量的艱苦的訓練。我想,這些是我們取得成功,把風險降到最低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證。
出艙是載人航天必要一步
記者:神七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一個首發任務,具體的任務和目標是什么?
周建平:神舟七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完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航天員出艙的任務。
記者:出艙作為神七任務的一個亮點,可以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周建平:航天員為什么要出艙?我們知道,人在太空中可以發揮自動化機器無法替代的作用。出艙,是人在太空中有效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既然人要出艙,那么我們首先要有技術能力,使人能夠在太空中工作。如果我們能夠突破出艙的技術,人就可以在飛行器外從事組裝、維修等等,也可以從事科學實驗等工作。所以出艙活動任務本身,是我們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之一。
交匯對接技術是下一步
記者:出艙活動在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中,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呢?
周建平:突破載人航天技術,應該說是我們完成工程第二步任務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這次任務最主要的一個目標。
再進一步,我們將要完成交匯對接的任務,掌握了發射入軌,安全返回,在軌工作,出艙活動和交匯對接這些技術,我們就可以從事更大規模的航天活動,從事持續的載人航天的活動。本報記者 呂宗恕 報道 實習生 朱柳笛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