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原標題:新華國際時評:創新碩果 豈止嫦娥
新華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任海軍)“嫦娥三號”探測器2日晨發射升空,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關鍵一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一直是中國人的兩大夙愿,而隨著“嫦娥”和“蛟龍”系列工程的實施,千百年來的夢想也逐步變為現實。
“嫦娥”系列探測器的進展,世界有理由驚嘆。
中國的探月活動起步晚,但起點高;投入少,但效益高。從2007年到2013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短期內實現了“三級跳”,屢創“世界第一”。
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制成的全月球影像圖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幅。嫦娥二號創造了航天領域的多項“世界第一”:首次從月球軌道出發飛赴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進行科學探測,首次對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探測等。
嫦娥三號軟著陸方案,與美國、原蘇聯做法相比,安全性可靠性更高。它將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巡視探測,首次實現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可以期待,裝備更先進、性能更優越的嫦娥三號,將為人類認識月球作出更大的貢獻。
對嫦娥工程的進展,國際航天專家和媒體也確實不吝贊嘆。
參加過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勞倫斯·揚說,中國探月計劃理智、樂觀,中國航天的成功率超出國際航天界預想,“他們的進展比我們預料的更快”。
近年來,我國推行了加強自主創新、吸納海內外人才和推動國際合作等一系列“科教興國”戰略措施,科技創新與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結出的累累碩果豈止嫦娥?
——今年11月,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制的“天河二號”比第二名美國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蟬聯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
——2012年,“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創造了全球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2011年10月,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內量子信息傳輸,為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奠定了技術基礎。
——過去10年中,中國的載人航天從最初的單純載人飛行逐步發展到太空實驗艙對接。
——中國在世界上首次獲得完全由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制備的活體小鼠……
如此多的創新碩果得益于中國政府提供的財力和制度性支持。中國決心成為世界的下一個創新中心,政府的科研經費一直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1年,中國在研發領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投資者。此外,中國不斷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進一步推動了創新。
“雖然你不會在一天內看到變化,但卻能感受到中國前進的步伐。”美國著名記者扎卡里亞曾如此評價中國的創新能力。
中國的創新是世界的福音。成果迭出的中國創新促進了一些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與其他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分享與合作。
在太空探索方面,中國同樣樂意加強國際合作。中國政府多次表示,愿意為全世界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提供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的機會,共同推動世界航天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可以說,國外航天員有一天登上中國空間站并非空想。
銳意創新的中國期待與世界共同開拓人類的新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