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報告稱私營部門發展對中國的創新至關重要
2009年5月14日,北京:政府對私營部門發展給予持續支持,對中國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具有戰略意義,今天發布的一份世界銀行報告表示。該報告認為:“在中國目前的國家創新體系中,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是創新活動的主體;但在未來,中國實現成功的技術趕超可能要更多地依靠私營部門,特別是大型私營企業”。
這份題為《中國:促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的報告是世界銀行為幫助中國政府實施其“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戰略而開展的一項研究的成果。報告指出,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研發投入顯著增加,1995~2006年間研發總支出扣除價格因素增長了5.5倍。創新活動的主體也發生了改變,工業企業取代了國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地位。報告顯示,隨著工業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技術引進的相對重要性已經明顯下降。
盡管中國的創新在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例如制造能力的擴展、國內企業創新能力的增強以及經濟的知識密集度的提高,但世界銀行的研究認為,中國仍然是技術趕超方面的一名后來者,與國際技術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報告指出,中國的主要制造業行業的全球競爭性來自于投入成本低、生產規模大、技術吸收、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客戶要求,并越來越關注產品質量。為保證可持續發展,中國企業將來必須更多地從創新來獲取競爭力。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維克拉姆?尼赫魯說:“在今天高度全球化的經濟背景下,創新已經成為增長和競爭優勢的主要動力。未來幾十年中,創新能力將越來越成為各國全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報告指出,創新驅動型的增長對中國的發展和減貧事業的可持續性非常重要,而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仍處在由傳統的政府主導模式向企業主導的市場化模式轉變的過程中。除了私營部門能力薄弱和參與有限以外,面臨的挑戰還包括激勵和引導創新的市場制度不夠健全,需求方激勵措施(例如政府采購和標準制定)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國內本土風險投資行業的生態系統仍然處于萌芽階段,說明創新型企業仍然很難獲得外部風險資本。
在創新方面面臨的挑戰因創造就業的需要而變得更為嚴峻。報告強調,中國企業不但要保持創新能力,以求在全球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而且還要創造就業,保證7.5億多的勞動力隊伍能夠充分就業,而這支隊伍中超過80%的人的受教育程度只有初中或以下水平。世行課題組的組長張春霖先生說:“這就像在解一個聯立方程組,最佳的解決方案是采用一整套技術,在最大限度地提升競爭優勢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創造就業的能力,而這需要私營部門和市場的集體行動才能完成”。報告建議政府可以通過減少對創新方面的微觀經濟決策的干預來推動創新。“政府當然要發揮作用,但應該是在那些企業和市場無法作為或作為不力的領域”。
報告還建議政府確保在技術創造與技術改進、技術吸收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充分認識到中國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一樣,如能對創新做廣義的理解,并在技術改進和技術吸收方面持續努力,可以受益匪淺。另外,政府也需要更加重視研發投入的效率和效果,特別是公共研發投入,因為中國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在發展中國家當中已屬首屈一指。
報告還就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加強私營中小企業的能力以及改善本土風險投資產業的生態環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除了持續發展私營部門外,報告建議政府進一步強化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并收縮國有經濟的規模。報告還建議國務院制定條例,落實《反壟斷法》第七條的規定,該條法律要求國家應監管國有企業運行以確保“維護消費者利益,促進技術進步”。在財政激勵措施方面,報告建議鼓勵合作研發活動,例如與本地或國外高等教育機構建立研發聯合體或執行聯合研發項目,還建議重新考慮企業培訓開支獲得稅收減免的上限(目前是2.5%)。此外,“政府可以考慮采取政策措施,允許機構投資者開始更多地投資于國內風險投資基金”,報告進一步建議,并補充道:“應認識到,風險資金投資風險較高,首先要制定短期到中期的行動計劃,為機構投資者投資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確立路線圖”。 報告也建議政府開展形式各異的項目,加強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