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研究的歷史演變
世界現代化是一種客觀現象,開始于18世紀。在18~19世紀里,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沒有引起學者的特別關注,也沒有專門的學術研究。在20世紀初,“現代化”作為學術詞,開始出現在學術文獻中。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化研究,高潮迭起,批評不斷。
1、現代化研究的起源
一般而言,現代化研究是20世紀開始的。中國學者20世紀30年代開始討論現代化問題。美國學者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現代化。如果把現代化研究歸類于一種發展研究,那么,發展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現代化研究的興起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表2-3)。
(1)孕育期——早期發展研究
早期發展研究有兩條主線:世界和人類發展研究、經濟等四個領域研究。
首先,世界和人類發展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理想國》(柏拉圖,公元前3世紀)、《關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理》(維柯,1725)、《論世界各國民族精神、禮儀和風俗習慣》(伏爾泰, 1757)、《世界史論》(杜爾閣,1750)、《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孔多塞,1794)、《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韋伯,1904)、《西方的沒落》(斯賓格勒,1917)、《歷史研究》(湯因比,1934~1961)和《世界文明史》(伯恩斯等,1955)等。
其次,經濟等四個領域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政治學》(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世紀)、《政府論》(洛克,1690)、《社會契約論》(盧梭,1762)、《國富論》(斯密,1776)、《實證哲學教程》(孔德,1830~1842)、《共同體與社會》(滕尼斯,1850)、《社會靜力學》(斯賓塞,1850)、《資本論》(馬克思,1867)、《古代社會》(摩爾根,1877)、《社會分工論》(迪爾凱姆,1893)、《經濟發展理論》(熊彼特,1912)和《社會行動的結構》(帕森斯,1937)等。
1933年中國上海的《申報月刊》出版“中國現代化問題”特輯。
(2)探索期——多學科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研究有兩條主線:發展中國家研究、經濟等領域研究。
首先,發展中國家研究。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批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相繼開展了現代化研究。1951年6月,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經濟增長委員會主辦的學術刊物《文化變遷》雜志編輯部舉辦的學術討論會上,大家討論了貧困、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與會者認為,使用“現代化”一詞來說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比較合適的(布萊克,1996)。1958年,丹尼爾?勒納出版《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一書,認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就是現代化。1959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比較政治委員會召開了政治現代化討論會,隨后出版了《發展中地區的政治學》(阿爾蒙德,科爾曼,1960)。
其次,經濟等領域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社會系統》(帕森斯,1951)、《經濟增長理論》(劉易斯,1955)、《經濟增長與收入平等》(庫茲涅茨,1955)和《經濟成長的階段:非共產黨宣言》(羅斯托,1960)等。
(3)成熟期——多維度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是現代化研究的成熟期,西方陸續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現代化研究專著。例如,《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現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現代化的政治》(阿普特,1965)、《現代化和社會結構》(列維,1966)、《現代化的動力:比較歷史研究》(布萊克,1966)、《現代化:抗拒與變遷》(艾森斯塔德,1966)、《現代化:增長的動力》(維納,1966)和《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頓,1968)等。70年代的著作有:《現代社會系統》(帕森斯,1971)、《走向現代》(英格爾斯, 史密斯,1974)和《比較現代化》(布萊克,1976)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