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溥儀 紫禁城的最后“囚徒”

2011年09月23日18:20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紫禁城 囚徒 小皇帝 最后的日子 皇族內閣 君權神授 十三經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1908年繼位,1912月2月12日退位。1917年7月1日—7月12日張勛兵變溥儀復辟(12天)。1932年—1934年任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1945年為偽滿洲國皇帝(傀儡政權)。二戰后,被定性為戰犯,在蘇聯收容所被監禁了五年。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釋放,先后在北京植物園與全國政協工作。1967年病逝。

多年以后,當愛新覺羅·溥儀輾轉于多個監獄時,多半會想起隆裕太后帶他接見袁世凱的那個沉悶的下午。

辛亥年,小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年僅五歲,虛齡六歲。這一年的下半年,革命席卷中國,大清帝國的終結,已指日可待。但這位小皇帝關于清帝國最后歲月的記憶,卻幾乎一片空白,“我糊里糊涂做了三年皇帝,又糊里糊涂地退了位”,溥儀說。

最后的日子里所發生的事情,給溥儀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溥儀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么哭。這時殿里除了三人之外,別無他人,安靜得很。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著鼻子一邊說話。說了什么,溥儀全然不懂。

后來溥儀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溥儀一生中唯一一次見到袁世凱。袁出宮之后,在東華門遇刺,從此再未進宮。

這一天,是1912年1月26日。正是在這次交談中,袁世凱向隆裕直接提出了退位問題。

空間:皇城之內

在1911年溥儀與隆裕太后合照的照片上,背景是巨大的宮殿建筑。小皇帝端坐著,一本正經地盯著照相機,看起來鎮定自若。在這停滯的歷史瞬間,小皇帝透露出的威儀與其年齡,并不相襯,小皇帝似乎已然明白他的權威。

自1908年離開醇王府邸,至1924年被趕出紫禁城,十幾年間,至始至終,溥儀都是紫禁城名義上的主人。同時,他也是皇宮的奴隸。從孩童至青年,溥儀猶如籠中困獸,始終被束縛在這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的皇宮建筑群之中。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對于一名帝王來說,無論其年齡長幼,隨意出入皇宮,都不太可能。

不僅溥儀的生活空間,被嚴酷規定,其生活節奏,也被事先規定好了。

早晨起來,就有“御前太監”為他洗身子,擦屁股,穿衣服,逗他玩。在溥儀的生活空間中,太監是他的玩伴,仆人與老師。小皇帝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經由這些人來打理。

任何時候,只要溥儀說“我餓了”,就能支起一張立式的餐桌,并且極其鋪張浪費。在1909年一份紫禁城的伙食清單中,4歲的溥儀在一個月內吃掉了200斤豬肉和240只雞鴨。溥儀記得,他所有的衣服,從來只穿一次就處理掉了。

這是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唯一讓溥儀煩心的,是每天例行公事,要去拜見五位皇額娘。他們是前兩任皇帝的后妃。小皇帝知道,她們的頭頭,是光緒帝的皇后隆裕太后。在小皇帝的追憶中,他特別討厭隆裕。因為在她看來,小孩子吃半飽就足以保持身體健康。“雖然我有這么多皇額娘,但我從來不知道母愛”,溥儀回憶說。

到了晚上,溥儀就與一名王姓奶媽入睡,這可能是小皇帝一天中最安靜的時刻。盡管小皇帝已經六歲了,但他仍未斷奶。

紫禁城高高的城墻阻隔了內部與外部世界,辛亥年北京城的政治變動,對于小皇帝來說,完全無知無覺。1912年,7歲的小皇帝有了一個愛好,他喜歡爬上城樓,傾聽從對面總統府傳來的軍樂聲。軍隊的歡快旋律,與皇宮內肅穆的正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有一天,他穿了件民軍的將軍服到處跑,被隆裕看到了,挨了一頓揍。

時間:皇權的重負

1911年,按王朝紀年,為宣統三年。“宣”者,張大也,“統”者,治理也。在溥儀登基之時,翰林院的詞臣們為溥儀精心選擇的這一年號,極富政治上的象征意義。

國的政治方式,從來是“主權在王”、“君權神授”。同治之后,三朝的年號,都在精心重構統治的合法性:同治者,同康乾之治也;光緒者,光大統緒也。盡管這三朝一再強調要重回順康雍乾四朝,重塑王朝政治的合法性。但事與愿違,在清末五十年中,大清帝國日益搖搖欲墜。

清帝國的悲劇,不僅在于內外交迫的時局,同時,其皇位繼承問題也發生了紊亂。自1856年咸豐帝獨子愛新覺羅·載淳(即同治帝)出生以來,半個世紀內,紫禁城中再無龍子啼哭。

1908年,慈禧太后臨終,遺命三歲的醇親王長子溥儀入承大位。在登基大典上,百官云集、山呼萬歲,金玉齊鳴、鞭炮震天,三歲的溥儀從未經歷這個陣勢,大哭起來。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無可奈何,急忙安慰溥儀“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一語成讖。

在紫禁城度過了漫長的三年之后,關于小皇帝的教育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經過幾位太后、攝政王以及朝廷重臣的商議,選定由大學士陸潤庠、侍郎陳寶琛授讀,副都統伊克坦教習“國語”清文。

開學的時間,選定在1911年9月10日(距辛亥革命恰好相差一個月)。兩位教師所教授的范圍,也選定在經典的儒家治國文本之上,即《十三經》與通鑒輯覽,前者是要灌輸王者治國理念,而后者則明治亂之道。

據溥儀回憶,通過接受儒家經典教育,讓他明白了王者是應該站在一般人之上,應該統治國家與人民,任何人都必須無條件效忠皇帝。

辛亥年年末,兩位教師對于小皇帝辛苦傳授儒家倫理政治,而紫禁城的墻外,卻是沸騰的議會政治與革命政治。無論是捉襟見肘的皇族內閣、地方日漸不滿在野的立憲派,還是遍布海內外的革命黨人,都要求一種新的政治形式,或虛君立憲,或民選共和。

尾聲:歷史終結了

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詔書由隆裕太后頒布。堅不可摧的清王朝,煙消云散了。

清帝退位,換來的是政治優待。皇帝保留封號;繼續居留紫禁城并保留私產。更重要的是,皇帝仍有權力頒發恩賞:賜爵,贈謚。王朝政治的實質被革命剝奪了,但虛位仍保留在紫禁城中。關于王朝的歷史,終結了,盡管這中間仍有妥協。

作為優待清室的一個條件,溥儀與舊制度一起,被象征性地保留在紫禁城內,成了紫禁城的“囚徒”。他“前半生”的辛酸榮辱,都與帝制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1912年開始的監禁,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本文參考《清史稿·宣統本紀》、溥儀《我的前半生》、愛德華·貝爾《中國末代皇帝》等著作。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