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國強鎮發展論壇14日至15日在浙江蕭山舉行,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張為民在演講中透露:2002年,中國的建制鎮數量第一次超過鄉的數量;到2005年底,全國建制鎮數量占全部鄉鎮數量的比重已達到53.7%。這標志著小城鎮發展步入歷史拐點——
小城鎮聚集效應日益凸顯
張為民介紹,“十五”期間,中國小城鎮的發展出現了兩個引人注目的趨勢:一個是建制鎮和鄉的數量都在減少,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明顯,這代表著經歷一輪快速發展之后開始進行的資源整合與重組;另一個是在建制鎮和鄉數量減少的同時,建制鎮所占比重在超過50%的基礎上逐年上升,小城鎮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主要表現在:
一是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到2005年底,全國平均每個建制鎮擁有3.8萬人,比2000年增長15.1%;鎮區平均人口達9511人,比2000年增長27.5%;總人口達到5萬人以上的鎮4674個,占全部小城鎮的23%;3萬人以上的鎮占全部小城鎮的比重超過53%。
二是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平均每個鎮的財政收入達2211萬元,比2000年增長130%;財政收入超億元的鎮為751個,超過5000萬元的達1444個,有些鎮的財政收入水平已大大超過一些縣市的財政水平。
三是吸納外來人口越來越多。2005年,平均每個鎮擁有企業從業人員數達5444人,比2000年增長了35%;平均每個鎮擁有外來人口2459人,比2000年增長10.5%。
四是企業聚集效應越來越明顯。2005年,平均每個小城鎮擁有企業520個,其中工業企業為180個,平均每個小城鎮企業實交稅金總額達1970萬元。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全國建制鎮通電行政村達99.5%,通郵行政村達97.8%,通自來水的行政村比例達57.3%,通有線電視的行政村達60.3%。99%的小城鎮擁有醫院或衛生院,95%的小城鎮擁有汽車站或站點。
千強鎮成為率先發展典范
從此次測評的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來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主體地位雖然沒有改變,但千強鎮的具體構成已發生明顯變化。河北、山東等省份入圍的鎮數快速增加,前10位中也開始出現了北方的鎮。
從前100位的分布來看,首次測評時由5個省份包攬,其中:廣東30個、上海29個、江蘇23個、浙江17個、福建1個;本次測評結果則擴大為8個省份包攬,其中:廣東28個、江蘇23個、上海21個、浙江20個、河北4個、山東2個、遼寧1個、內蒙古1個。
張為民說,千強鎮的綜合社會經濟實力、綜合發展水平、居民生活環境與條件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全國小城鎮的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實的率先發展典范。
據統計,2005年,千強鎮以占全國小城鎮2.3%的面積和10%的人口,創造了54.1%的財政收入;平均每個鎮的財政收入達2.41億元,是全國小城鎮平均水平的近11倍;人均財政收入達3021元,是全國小城鎮平均水平的5.2倍。
在交通方面,千強鎮的公路密度達到了1.3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國小城鎮平均水平的3.2倍;在教育方面,平均每個學校在校學生人數達到了841人,是全國小城鎮平均水平的2倍多,教師數也是全國小城鎮平均水平的2.3倍;在醫療衛生方面,平均每萬人擁有的醫生數達到了23人、擁有的病床數26個,分別比全國小城鎮平均水平高出27%和38%。另外,鎮區居民自來水普及率、有線電視入戶率均達85%以上。
千強鎮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2005年,千強鎮人均純收入達7735元,是全國小城鎮平均水平的2.2倍;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5萬元,是全國小城鎮平均水平的3.5倍。
·千強鎮超全國小城鎮總收入一半
繼續堅持“兩個聚集”發展模式
談到中國小城鎮今后的發展方向時,張為民認為,由于發展時間短,中國小城鎮建設總體尚處于起步階段,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規模成長轉變,需要以科學發展為導向,通過提升小城鎮人口和企業的集聚能力,促使小城鎮進一步做大做強。
一方面,要堅持人口聚集的發展模式。有關研究表明:在2至10萬人的小城鎮中,大體上是隨著人口規模的增加,經濟效益也在增加。當人口超過5萬人時,經濟效益的增加則更明顯。因此,有必要重點對5萬人以上的小城鎮進行投資與扶持,以取得更好的規模效益。
另一方面,要堅持工業聚集的發展模式。據測算,小城鎮工業企業規模與鎮區人口相關系數為0.723,大大高于第三產業與鎮區人口的相關系數。另外,工業在小城鎮的聚集發展,必然會增加來自工業企業的利稅,擴大小城鎮建設資金的來源,進而有利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同時,張為民提出,小城鎮要以和諧發展為目標,全力搞好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科學規劃為依托,加大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小城鎮的快速健康發展,承載近10億農民和諧小康的幸福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聞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