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 中國近期不斷上升的石油進口量并未能阻擋國際油價一路走低的趨勢。近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從今夏每桶近80美元高位跌至60美元以下,這使西方輿論鼓吹的油價上漲“中國因素”不攻自破。
11月1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58.71美元。而最近的最低收盤價是10月20日的每桶56.82美元,這也是自今年2月16日以來的最低價格。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同時,中國的原油進口卻在增長。海關公布的統計顯示,今年前九個月中國進口原油1.09億噸,進口成品油291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6.3%和25.5%。
2003年國際油價開始上漲以來,中國承受了最為尖銳和激烈的指責。中國不斷上升的石油消費量和進口量被指為導致國際油價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
而事實上,2005年,當中國石油消費量和進口量均出現負增長時,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油價格卻在2004年基礎上上漲36.8%,達到平均每桶56.7美元的歷史高位。
據統計,2005年,中國原油和成品油的消費量與上年相比下降0.5%。同時,中國石油凈進口13617萬噸,比上年減少756萬噸,下降5.3%。其中原油凈進口11875萬噸,比上年增加143萬噸,增長1.2%;成品油凈進口1742萬噸,比上年減少899萬噸,下降34%。
由此,2005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達到42.9%。
如果國際油價確如某些西方評論分析主要為中國需求拉高,那么在中國需求下降的2005年,國際原油價格應當下跌才是。而事實是,國際油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出現了比前兩年更為猛烈的增長勢頭。
正如中國下降的石油進口量在去年無法阻擋油價的飆升一樣,近幾個月中國增加的進口量也同樣無法改變國際油價不斷下跌的勢頭。
海關總署統計顯示,今年9月中國原油單月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1346萬噸,比去年同月增長了24%。
追究近期國際油價走低的原因,主要是近幾年油價飆升帶來的豐厚利潤促進了油氣勘探的新熱潮,由此帶來的全球石油供應的增長緩和了緊張的國際石油供需鏈條。人們對恐怖襲擊、颶風、地緣政治沖突等極端事件對石油供應中斷帶來的擔憂有所減輕。在這樣的背景下,投機資金獲利回吐,直接帶來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的走低。
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占世界6.7%的原油進口量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著實有限。
根據BP公司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2006》,2005年美國進口原油5.007億噸,占世界原油進口總量的26.6%;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日本的原油進口量為2.104億噸,占世界的11.2%。
從消費量來看,中國2005年共消費3.273億噸原油,占世界原油消費總量的8.5%。美國的消費量占世界總量的24.5%,近乎于中國的三倍。
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是這個龐大的經濟體持續逾二十年飛速經濟增長帶來的必然結果。目前,不斷增長的能源特別是石油需求已引起中國政府的充分重視。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并進一步確立了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的能源政策。
據統計,2005年中國共生產煤炭21.9億噸,原油1.8億噸,中國能源自給度超過90%。(記者安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