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奧運會是北京難得的歷史機遇,加快了北京經濟發展。這從2000年申奧成功前后北京與上海經濟增長的相對關系變化中就可以反映出來。1994年-1999年,北京GDP增速除個別年份外均低于上海,但2000年-2006年間則趨向高于上海。不過,北京在奧運會之后的經濟發展趨勢如何呢?根據筆者的觀察和理解,北京奧運后的經濟發展主要可以概括為五大趨勢。
趨勢之一:持續較快增長
投資乘數效應是奧運籌備帶動北京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奧運會后,這種效應顯然不復存在。北京經濟還能維持高速增長趨勢嗎?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北京奧運會后的國內國際服務“輸出”增長將提速。一是我國正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驅動的經濟發展階段。在未來一段較長時期內,如果初級產品稀缺性上升保持在低于規模報酬遞增帶來的生產率上升范圍內,如果財富分配差距保持在社會容許范圍內,中國經濟將平穩持續增長。北京是服務業主導的經濟,我國經濟上述發展趨勢必將擴大對北京服務的需求,從而帶動其國內國際“輸出”的加速增長;二是奧運的服務輸出乘數效應帶動。奧運效應不會隨著奧運會閉幕而消失。從國際經驗來看,由于奧運會給舉辦城市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遺產,增強了舉辦城市開展國內外旅游、會展和體育賽事等服務輸出的能力,從而在會后3年左右將促進舉辦城市國內外出口貿易增長。由于奧運給北京留下豐厚的服務能力,奧運的服務輸出乘數效應更為突出。
其次,投資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在奧運會后,北京經濟建設將發生兩個重要變化。一是進一步調整“中心城市、新交通、新城鎮”建設的關系,在繼續加快推進新交通建設的同時,全面啟動重點新城建設,加快新城鎮建設步伐;二是在繼續重點推進高科技產業、金融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同時,將進一步以高端產業功能區和新城為主要依托,重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發展,形成高科技產業、金融與生產性服務業、社會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四極”帶動的產業發展格局。這些調整將有力支撐奧運會后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第三,消費增長趨向加速。一是因為北京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已下降到30%,北京已經進入城鄉居民收入加速增長、消費能力快速提升、消費結構迅速升級的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成長階段;二是就業、勞動關系和收入分配體制進一步理順,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擴大消費;三是隨著社會保障建設加快,保障范圍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信心增強,消費傾向增高;四是奧運會將增強市民的發展型消費、尤其是體育健身消費意愿。
趨勢之二:進一步轉向創新驅動
對一個區域來講,獲取競爭優勢的途徑無非是成本戰略和差別化戰略兩種。北京競爭優勢不可能主要建立在低成本上。一方面,雖然與紐約、東京、倫敦等全球主要國際城市相比,北京可利用的勞動力、土地、環境服務等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低廉,但在國內,北京則是要素價格最高位地區,處于劣勢地位;另一方面,盡管重化工業化仍然是全國經濟發展重要方向,但北京已進入后工業化時期,服務業已占全部經濟活動的70%以上,在利用大工業生產的內部規模經濟獲取低成本方面處于比較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就只能是產品和服務差別化,而差別化來源則在于創新。這就是說,為了在市場化全球化條件下獲取競爭優勢,北京經濟內在地要求進一步轉向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的關鍵要素在于CSF,即創造性(Creativity)——產生新的可行的思想的能力,速度(Speed)——把新思想市場化的速度,柔性(Flexibility)——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北京是全國產生新思想能力最強,也是把新思想市場化速度較快、對市場變化適應性較高的地區,走創新驅動、差別化發展之路的優勢十分明顯。
為促進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北京市委市政府已分別于2006年、2007年公布了《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和《關于大力推進首都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2010年北京初步建成創新型城市和學習之都。這些安排將有力支撐在奧運會后北京經濟進一步轉向創新驅動。
趨勢之三:服務經濟將上新臺階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服務業經歷了三次重要飛躍:199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50%,北京初步跨入“服務經濟”時代;從2003年起,北京服務業增加值超過我國境內所有城市,成為境內最大的服務業中心; 2006年北京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0.9%,相當于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
在奧運會后,五個新的有利因素將促使北京服務業上新臺階。一是服務業進一步成為全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二是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將進一步發揮北京社會事業的優勢,使“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成為首都經濟新的亮點;三是奧運遺產增強了北京旅游、體育、文化、會展等服務能力;四是北京國際城市將開始進入基本建成階段,生產全球性控制能力的經濟——總部經濟將進一步成為潮流;五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抓緊制定關于促進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
筆者認為,北京服務業在奧運會后上新臺階將體現在“改體制、調結構、優布局、增效率、上規模”五個方面。改體制就是北京將逐步建立起“公平競爭、開放有序、全球接軌”的服務業規章制度;調結構就是要適應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要求,在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重點推進金融與生產性服務、文化創意和社會服務的發展;優布局就是把不同服務業或服務增值活動的區位要求與各地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全市范圍內服務業優化布局,促進南北城、中心城與郊區、城鄉協調發展;增效率就是要通過勞動者素質提高、服務科技化和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目前北京市服務業單位人員產出率僅為同期香港、新加坡相應指標的1/5到1/4左右,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做大做強北京服務業的中心任務;上規模就是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絕對規模,提高服務業占GDP的比重。
趨勢之四:進一步轉向雙重多中心網絡型發展
從空間上來看,北京經濟將進一步呈現兩個層面的多中心網絡型發展趨勢。
首先是北京市域范圍內經濟的多中心網絡型發展格局。北京市“十一五”規劃提出著力建設好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金融街、北京商務中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臨空經濟區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2006年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38%左右,成為帶動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中心。按照北京市“十一五”規劃,在奧運會后,北京還將全面啟動三個重點新城——通州、順義、亦莊的建設,加快新城發展。目前,三個重點新城規劃編制已經完成,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緊進行。其它八個新城有關加快發展的工作也正在積極進行之中。新城市開發必將推動北京市域范圍內經濟的進一步多中心網絡化發展。
其次是首都圈內經濟的多中心網絡發展趨勢。國家“十一五”規劃將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納入國家總體戰略發展布局,并編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區域綜合規劃》。根據規劃,首都圈將成為以北京主核心、天津為次核心,以北京-廊坊-天津-濱海新區為發展主軸,以北京-保定-石家莊和北京-唐山-秦皇島為兩大發展次軸,以曹妃甸-濱海新區-滄州-黃驊港為臨海城鎮密集帶,以張家口和承德為冀北增長極的新型國際化大都市圈。目前,北京市正通過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在交通、水資源與生態、能源、產業、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市場體系等諸方面,積極參與這一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可以預見,在奧運會后,以北京為主核心的多中心網絡型首都圈經濟發展趨勢將更加突出。
趨勢之五:進一步向循環經濟轉型
隨著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技術進步、全社會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意識不斷增強和對良好環境質量需求的增長,以及節能降耗減排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在奧運會后,北京經濟將進一步向循環經濟轉型。(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楊開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