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農業生產穩定增長。夏糧產量11534萬噸,比上年增產145萬噸,增長1.3%;早稻產量3196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秋糧可望繼續增產,糧食生產將連續第四年獲得豐收。
與此同時,農民收入繼續提高。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32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高于上年同期3.4個百分點。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數據是,農產品價格繼續上漲。前三季度,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6%。其中,糧食上漲6.3%,蛋上漲26.2%,肉禽及其制品上漲29.1%,水產品上漲4.6%,鮮菜上漲3.0%,鮮果下降3.3%。
從表面上看,糧食增產、農產品價格上漲似乎與農民收入增加有著內在的聯系。而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
出售農產品收入大幅增長拉動農民增收
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戶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人均1139元,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人均1429元,農民家庭二、三產業生產經營收入人均458元,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人均84元,轉移性收入人均172元。
今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59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增加了191元,占農民收入增加額的34%;出售農產品收入增加了235元,占農民收入增加額的42%;農民家庭二、三產業生產經營收入增加了48元,占農民收入增加額的9%;財產性收入增加了15元,占3%;轉移性收入增加30元,占5%。
而在2006年同期,農民各類收入對農民現金收入增加的貢獻率依次為:工資性收入50%,出售農產品收入20%,二、三產業生產經營收入16%,轉移性收入10%,財產性收入4%。
不難看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三季度農民收入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出售農產品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由去年的20%一躍升至42%,并取代了工資性收入成為對農民收入增長貢獻最大的收入種類,而工資性收入的貢獻率則從50%下降到34%而位居次席。
實際上,今年前三季度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人均同比增長了20.2%,增速比去年同期的19.6%提高了0.6個百分點。前三季度,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保持了比較平穩的增速。而出售農產品收入同比增長19.8%,增速比去年同期的5.6%大幅提高了14.2個百分點。出售農產品收入的大幅增加對農民增收的推動作用可見一斑。
上半年,全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農產品生產者直接出售其產品時的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8.8%。由于出售價格上漲使農民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增加106元。也就是說,農民出售農產品現金收入增加量中有80%來源于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占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總增量的1/3。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情況看,全國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上漲了17.4%。出售農產品收入對農民增收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
農產品收入占比大幅提高只是短期現象
不過,從農民收入結構來看,今年前三季度與去年同期一樣,農民工資性收入均占期內現金收入的34%。也就是說,目前,我國農民現金收入超過1/3是通過工資性收入獲得的。而2000年時這個比例為29%,1990年為20%。不難看出,農民現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的比重上升速度較快。而目前出售農產品收入占農民現金收入的43%。2000年時這個比例是71%,1990年為85%。可見,出售農產品收入在農民現金收入中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從這個角度看,今年前三季度出售農產品收入大幅拉動農民收入增長很可能只是長期下降過程中的一個短期反彈。從長遠看,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對農民收入的增長具有更持久的推動力。
在專家看來,這一趨勢也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為: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條件,與東亞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非常相同。這些國家的農民,其收入主要為四大部分:即農業收入;非農業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投資、創業和經營性收入。開始時,農業收入占大部分,隨后比例越來越小;隨著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轉移,非農業工作收入的比重開始增加,規模越來越大;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土地房屋等財產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高;而東亞國家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非常寬松的環境,又使農民投資、創業和經營性收入越來越多。實際上使農民致富的,使這些國家中等人口大量增加的,是農民投資、創業及經營性收入,還有財產性收入。中國絕大部分農民未來增收和致富的過程,不可能違背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走過的規律性的道路。
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國家實施了一系列補貼、扶持措施,生豬生產正在恢復,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繼續增長,而糧食生產又將連續第四年獲得豐收。這些都將對進一步穩定農產品價格產生積極的作用。9月份,我國CPI已經開始出現回落的跡象。而農產品收入對農民增收的拉動作用也將逐步放緩。農民進一步增收還須把思路轉移到出售農產品之外的辦法上來。(記者 孫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