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標準“十一五”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為加快流通業發展,充分發揮標準化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結構優化和提升競爭能力的技術支撐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9號),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在全面分析流通業標準化工作基礎上,以流通標準體系為中心,以批發與零售、商貿服務、生產性服務、居民服務及流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為對象,以市場建設與管理、消費安全、流通現代化和資源節約利用等為切入點,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全國流通標準化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主要任務、主要措施,并分年度提出了300項重點標準項目。規劃期為2006—2010年。
一、 流通標準化現狀及面臨問題
(一)流通標準化基本情況
“十五”期間,隨著流通業持續快速發展和內外貿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流通標準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行業標準化意識不斷提高,標準制修訂步伐加快,標準結構有所改善,管理與服務質量標準所占比重逐漸增加,標準對流通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初步顯現。
截止到2006年底,我國現有流通標準463項,其中:國家標準198項,行業標準265項。商務部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2004年6月印發《關于加強國內貿易標準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將標準化工作作為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將《商業流通基礎設施分類》、《社區商業綜合服務規范》等266項流通標準項目列入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其中:國家標準99項,行業標準167項。發布《零售業態分類》、《農家店建設與改造》、《超市購物環境》、《商品售后服務評價體系》等49項流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流通標準實施效果明顯。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依據《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技術規范》(GB/T19575-2004)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改造工作,還適時啟動“雙百市場工程”,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已初見成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相關司局依據成品油、酒類流通等經營管理技術標準,指導行業管理,規范市場秩序,發揮了標準在提高流通現代化管理水平,完善服務功能,降低流通成本,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作用。
(二)流通標準化存在的問題
在流通業結構調整和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流通標準化存在的問題仍然較突出,難以對流通業發展的重點及全局性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持。
首先,缺乏系統科學的標準體系。長期以來,我國流通業的發展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機構改革頻繁,管理人員大量流失,流通標準化工作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缺少一個服務全局、帶動標準化建設的系統科學的標準體系。
其次,標準結構矛盾突出。現有的標準結構是以產品標準為主體,市場建設與管理、農產品流通、安全消費保障等方面的標準比重明顯偏低,不能充分反映服務消費、促進流通和引導生產的基本特點,難以滿足流通現代化和商品市場體系建設的需要。而且,標準覆蓋面小,協調配套性差,總體水平不高,與國際通行標準差距較大。
第三,標準化技術組織機構建設緩慢。商品與服務市場建設和管理是流通工作的主題,也是標準化工作的重點,卻缺乏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現有的4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范圍或側重于機械制造,或側重于某一技術專業,彼此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難以對流通發展的重點工作提供支持。
第四,標準工作經費不足。標準的制修訂、出版發行、宣貫實施等方面都需要相應的經費支持。當前,我國企業投入標準研制經費的機制尚未建立,政府標準化工作專項經費又少,只能給予少量的補助,不僅影響了標準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也影響了標準的宣貫實施,標準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十一五”期間是流通產業的新起點,也應是流通標準化發展的新階段。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精神,適應流通業發展需求,建立完善流通標準體系和科學促進機制,指導行業有計劃、有重點地制訂和實施流通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化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已成為流通領域標準化的重點。
二、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推進流通業現代化、改善市場環境為核心,建立和完善流通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化對約束市場主體經營行為、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提升行業管理水平的積極作用,促進流通業更好更快發展。
(二)總體目標
“十一五”期間,基本形成重點突出,結構合理、系統科學、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流通標準體系,擴大國際標準采用范圍,完成零售與批發、商貿服務、生產性服務、居民服務、流通加工及基礎設施設備等6大領域300項重點標準項目,全面改善標準實施與監督環境。
(三)主要任務
1.圍繞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加快提升市場功能,培育市場品牌,規范市場秩序,信用升級及良好行為規范等相關標準的制修訂速度。
2.跟蹤國際服務業標準發展趨勢,制定一批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公共與居民生活服務業的相關質量規范以及評價標準。
3.完善流通領域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及企事業單位在標準化實施中的作用,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參與標準化實施和監督機制。
4.加強流通領域標準宣傳推廣和咨詢工作,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標準化工作中的示范和輻射效應,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流通標準化推廣和服務體系。
三、流通標準體系
(一)流通標準體系構成
流通標準體系是由一系列圍繞流通業發展,涉及社會、經濟、科技、人民生活的具有內在聯系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組成的有機整體。
本規劃通過三維結構圖和系列矩形框架圖兩種表現形式描述流通標準體系。流通標準體系三維結構圖(如圖1所示),直觀描述了流通標準所涉及的零售與批發、商貿服務、生產性服務、居民服務、流通加工及基礎設施設備6大領域,每個領域對應市場建設與管理、現代流通技術、消費安全、資源綜合利用4個管理門類,以及基礎、管理、質量、方法、產品5個標準類別。
流通標準體系系列矩形框架圖,將6大領域作為6個分體系,每個分體系又包括了若干子體系(如圖2所示)。同時,對重點領域的子體系進行了細化,并明確有關方面的標準(如圖3重點領域標準體系框架1-9,略)。把“十一五”期間擬制定的標準按其性質、行業類別和隸屬關系,分別對應框架不同層次和位置。
(二)流通標準體系特點
1.流通標準體系是多行業、多領域、多業態的技術集成。在市場形態上涉及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在商品形式上涉及農產品、日用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在行業上涉及零售與批發商貿服務、生產性服務、居民服務等,在組織形式上涉及連鎖經營和特許經營等。
2.保持流通標準體系統一性。每個子體系相對獨立,又互有共通。既設立了流通通用基礎、基礎設施設備等共性子體系;又將零售與批發、商貿服務、生產性服務、居民服務和流通加工作為相對獨立的子體系,以反映不同行業及業態發展的特殊性。
3.流通標準體系及各子體系具有開放性。隨著流通的持續發展,流通方式的不斷創新,流通科技的不斷進步,流通標準化工作也要相應完善,以適應服務消費、活躍流通和引導生產的發展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