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去年那場“水務資產高溢價收購”風波后,涉身其中的企業今年開始聯手“護市”。
“反思五年來水業改革,目的是繼續往前走,而不是其他的方向。”在近日的“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法國威立雅水務集團(中國)副總裁黃曉軍如是說。
同一場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司長李東序也對質疑聲作出了回應:在改革中資產收購、回購問題,水價的溢價出讓問題,是我們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但絕不可能一出問題就倒退回政府包辦包攬那個年代。
此前,原建設部和發改委曾對水業資產市場化改革的七個典型案例,逐一調查,最終的態度也是肯定了其總體思路。
兩部委調查七案例
2002年建設部出臺《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城市水業的改革大幕拉開。同年,跨國水務巨頭威立雅斥資約20億元,以凈資產的三倍溢價收購了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股權。
此事在當時并未引起廣泛關注,原因是當時的普遍看法是:中國僅有一個上海,上海僅有一個浦東,在浦東樹立標桿也可以理解。
但到了2007年,當蘭州、海口、揚州、天津等地接連以高溢價向國際水務巨頭出讓水業資產后,本土企業以及相關專家開始反彈。
在本土水務企業被邊緣化、中國未來可能出現“水危機”等類似的一片呼聲下,中國城鎮供水協會向國務院遞交報告,請求作政策調整。
“后來,建設部和發改委對七個自來水公司,七個典型案例,一個一個調查,一個一個解剖,最后認為改革總體思路和制度設計是正確的。”中國城鎮供水協會會長助理肖紹雍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
上海濟邦咨詢公司總經理張燎也認為,起先建設部對高溢價問題并未表態,“但是后來有些行業把這個報告遞上去了,不發聲不行了。”
在上述“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李東序強調,(水業)必須堅持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威立雅蘭州自來水公司項目顧問、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則表示,現在一些人拿來反對改革的例子基本都是那些失敗的項目。“比方說,四平的項目、長春的項目、內蒙的項目,應該徹查這些項目為什么會產生失敗,為什么會使業內很多人士都錯誤地作出判斷,說水業改革不能進行。”
三大政策體系的銜接
城市供水的自身屬性,令其在市場化的同時,其公共性也在不斷被強調。
“自來水存在于水務主管部門、國資委、發改委三維政策體系當中,這三個(部門)的思路是不統一的。”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稱。
2003年以來從國家到省陸陸續續成立了國資委,自來水以公司形式存在,從而被納入國企改制的范圍。
傅濤稱,國資委的動機跟水務部門是不同的,發生溢價的本質,是以國資委為主導的融資沖動。國資委在沒有專門的辦法出臺之前,沒有對公用設施進行產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把水務資產當做一般資產處置了,造成一些地方需要到期保值回購,而投資者坐享利益。
相比之下,地方水務主管部門仍在延續原來對直屬事業單位的管理思路,更多地關注水業設施建設的投資、質量和驗收,而普遍忽略了對新的市場化投資主體的運營過程的監管。
而發改委的監管事項,只集中在資產處置之后所發生的水價,但該不該調價,怎么調價,調多少,目前機制不明確。
“(三者)沒有很好地協調,后面兩個的弱化或者說不配套,造成了投資人對價格評估的極大差異。”傅濤說。
誰是真正風險承擔者?
在高溢價風波下,上海濟邦咨詢公司費時三個月,將各地相關高溢價項目合約進行詳細分析,并形成近100頁的一個報告,于今年春節前提交到原建設部。
關于這個報告,張燎稱:“一個副司長說這是他看到最棒的一個報告。”
報告提出,估值方法學的差異是導致所謂溢價的主要原因,對同一資產的真實市場價值,國有資產評估值是基于成本,而商業投資人是基于未來現金流的估值方法;其次在目前水價監管不到位,或者水價調整機制比較模糊的情況下,投資人對投資上漲存在一些過度預期;另外某些能力比較強的投資方,確實也存在利益轉移的方法和渠道,而一些部門也把一些利益完全放掉。
對此,張燎稱,其實不要太擔心所謂的溢價,現在要做的是,調整估值的方法學;明晰水價調整機制;讓關聯交易不能發生。“在這樣一些工作做完之后,你就放心大膽的,你敢出高價我就敢接收。”
據了解,調整估值的相關政策已在擬定當中。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城市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下稱《辦法》)近日已修訂完畢,將對水價的成本內涵進行修訂。
“如果接下去還只是追求各個項目高溢價”,澳門自來水公司總經理范曉軍表示,將來哭的不是這些城市的市長,也不是老百姓,因為水價相信政府是完全能夠控制得住的,最后哭的是投資人,真正擔憂溢價的可能是投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