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污染黃河的黑水白沫。
新華網蘭州4月3日電(記者 趙鋒)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和平川區一些鄉村沿黃河分布,這里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是農業生產最好的區域之一。但記者近日在平川區幾個村采訪時發現,黃河灌區大片良田已經棄耕,成為蘆葦叢生的沼澤地。
世代耕種的土地被迫忍痛放棄
春耕時節,在平川區幾個沿黃河隔河相望的村社,河西河東的情景大相徑庭:河西正在緊張忙碌地春耕生產,農民們在田間地頭整理土地和蔬菜大棚,運送農家肥;而河東田間幾乎看不到農民的身影,地里殘留著玉米秸稈,遍布著連片的蘆葦叢。
靖遠縣東灣鎮紅柳村十一社農民張紹恩告訴記者,現在土地已經無法耕種了,即使勉強下種,連種子都可能收不回來,村民們無所適從,很多人在等待觀望。
58歲的張紹恩家里有6口人,承包5畝地。這幾年來,3畝地每年耕種后都絕收,另外2畝地也嚴重減產。為了維持生計,張紹恩的兒子和兒媳只好在附近煤礦打工,掙錢貼補家用。
村民們介紹,上世紀90年代前,擁有180多畝耕地的紅柳村十一社是一個既產糧食、又種瓜果蔬菜的富裕村。現在瓜果蔬菜種不成了,只能種點玉米,產量也只是以前的20%至40%。
據紅柳村十一社農民統計,全社180多畝農田中,目前有110畝土地近幾年幾乎顆粒無收,相當一部分被迫棄耕,另外70多畝土地嚴重減產,收成只有原來的30%到40%。
與紅柳村十一社鄰近的平川區水泉鎮牙溝水村月河社,原本是魚米之鄉,土地平坦,魚塘遍地,可如今,記者看到,本來肥沃的田地中,蘆花飛蕩,蘆管飄搖,魚塘一片死寂,偶爾還能看到漂浮在塘里的死魚。
月河社社長張紹軍說,全社300多畝耕地中有100多畝已經棄耕多年,而且棄耕地的數量還在逐年增加,246畝魚塘也大受影響。
紅柳村十一社和牙溝水村月河社的村民介紹說,位于村子附近的國電靖遠發電有限公司貯灰壩常年滲漏出的污水,污染了農田和地下水,是造成他們耕地減收甚至絕收的“禍首”。
“大水鍋”常年滲水周邊村民遭殃
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國電靖遠發電有限公司貯灰壩,被村民們稱為“大水鍋”,是一座用來收集電廠排出的污水和煤渣混合物,進行沉淀分離的設施,很像一座小型水庫。
紅柳村十一社農民說,靖遠電廠貯灰壩修建在距村莊1公里遠的荒山上,高出村莊海拔30米至40米,猶如一口“大水鍋”高懸在頭上。
當年讓村民們始料不及的是,這口“大水鍋”在使用五六年后就開始滲水。村民們在山腳旁、田地間發現了滲水現象,慢慢地,滲水由小到大,如今已形成涓涓細流,長年累月流淌不息,這些水滲入地下水系統和農田。由于滲出的水堿性很大,土地出現了嚴重的水害和鹽堿化,村民們最后只能棄耕。
紅柳村十一社幾名參加當年貯灰壩建設的村民向記者透露,靖遠電廠修壩時沒有采取防滲措施。記者在貯灰壩周圍也看到,壩底有幾處孔洞在往外滲水,水呈灰黃色,積聚在水洼里,形成珊瑚礁一樣的結晶體。
在紅柳村十一社的村道上,污水從貯灰壩滲出,流過土山之間的小溝,漫過村道,進入農田。這里農田含水量高,土地一片泥濘,有些地塊里,地下水已經冒出地面,形成碧綠的“地衣”。
月河社的沙河河道是一條干涸多年的河道,近些年來,由于滲水增多,已成為一條小溪。為解決日益嚴重的污水滲入農田問題,月河社組織村民修建了一條河堤,阻擋沙河里的水,又在農田里挖了長長的排出渠,向黃河排水。
據統計,目前紅柳村和月河社受靖遠電廠貯灰壩滲水影響的農田有1700畝,其中600畝耕地因無法耕種已被棄耕,其余農田有不同程度的減產。另外,靖遠縣東灣鎮滋泥水村徐家灣社和關家臺社130多畝土地也因同樣原因棄耕。也就是說,靖遠電廠周邊3個村社目前棄耕的農田總面積有730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