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糧價高漲之時,中國關于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WTO過渡期結束,這將對中國的“糧袋子”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家隸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企業,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等糧食主產區建立或并購糧食加工企業,并在江蘇等省準備建立糧食收儲企業。這意味著跨國糧商已在實施他們的中國糧食戰略布局。
從今年開始,中國關于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WTO過渡期已結束,跨國公司開始進軍中國糧食流通領域。
有專家擔心:“在跨國企業已掌控我國植物油定價權的情況下,如果進一步取得糧食流通的控制權,會使我國失去糧價定價權,給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造成被動。”
在國際糧價高漲的情況下,中國阻斷了國際市場向國內的傳導通道,保持了國內糧食價格的穩定。
但有關專家提醒:“我國糧食生產對外依存度雖然較低,但我國化肥生產中硫磺與鉀肥高度對外依賴,國外有可能通過提高肥料成本,抬高我國糧食價格。”
四大糧商瞄準中國市場
一家跨國企業,通過幾年的發展,在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居壟斷地位,占中國市場份額的60%~70%。
“他們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然后他們再建立或收購面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中國儲備糧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對本刊記者說。
包克辛說,目前,世界四大糧商都來找中儲糧談。他們一方面建立糧食加工流通企業,一方面開始尋找糧源。中儲糧是中國最大的糧食儲備企業,是他們合作的首選對象。
據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廷名介紹,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通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它們壟斷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農作物的定價者。
近些年,跨國糧商通過掌控世界大豆價格,造成中國油脂加工企業虧損,然后展開大規模并購。目前,中國80%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制,國內企業失去了話語權。
“在本輪全球糧食漲價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權的跨國企業獲得巨額利潤。”宋廷名說,“跨國糧商的操控也是國內植物油價格暴漲后,國家很難調控的重要原因,應避免在糧食問題上重蹈覆轍。”
黑龍江九三油脂公司總經理田仁禮說,糧食安全的關鍵在加工流通領域,“跨國公司想用低價糧食沖擊生產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掌握了糧食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糧食制成品的定價權,這會影響到我國糧食市場的調控。”
糧食市場調控之憂
受訪專家分析,目前,跨國公司掌控中國糧食加工流通的意圖已經顯露。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總經理喬林選認為,跨國糧商不僅有強大的資金優勢,而且通過食用油已建立起營銷網絡,并樹立了一系列品牌。他們利用這些優勢,與中國糧食加工企業競爭,會有很強的殺傷力。
包克辛說,跨國公司的發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沒法控制。他們會成為中國糧食加工銷售的龍頭。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這種警惕性,在招商引資中,普遍存在外資優于內資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極易被他們利用,給他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讓他們建立或并購糧食加工企業。”包克辛說,“即使跨國糧商不與中儲糧合作,他們也能找到糧源。現在的地方糧食企業大都經過改制,很多變成了個人承包,很容易被他們收購,或者充當他們獲取糧源的工具。”
“現在國內沒有真正的大企業能與之抗衡。”包克辛說,目前,中儲糧作為全國最大的糧源控制企業,具有較強的實力,卻沒有糧食加工業務。中糧集團有加工業務,卻不能掌控糧源,銷售網絡也不夠。華糧集團雖然在全國屬于比較大的企業,但實力與跨國公司不能相提并論。
多位專家建議,應對跨國糧商的對策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提高其進入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門檻,嚴格小麥、大米等口糧加工產業的外商準入制度,控制外資進入的速度和規模。同時,應由國家協調,盡快實現央企與央企聯合,中央與地方聯手,建立糧食加工流通的國家隊和大型企業集團。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糧食市場調控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只有儲備,沒有加工品和銷售的控制,這樣就會給調控帶來風險。”
去年“十一”前,中儲糧拋售20萬噸食用油儲備,市場一點水花都沒有,調查發現它們遭到一家跨國企業的大肆收購。“他們買了后存起來也不投放市場,使國家調控失靈。”包克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