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刺激計劃規?;驍U大至8萬億 央行年內料降息27個基點
“一架飛機正在空中飛行,去年只是飛機的高度不斷降低;然而今年是‘硬著陸’還是高度繼續降低還不清楚。目前,一切的努力都是在防止這架飛機出現‘硬著陸’。” 野村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大衛·瑞斯勒(David Resler)在評價全球經濟現狀時如是說。
同全球其他經濟體一樣,中國也在這架飛機上。但“中國因素”是否對飛機的航向具有足夠的影響力?中國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究竟能有怎樣的效果?中國經濟未來的前景如何?針對這些問題,大衛·瑞斯勒與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野村證券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辜朝明一起接受了中國證券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證券報:去年11月,中國政府出臺了“四萬億”規模的大型經濟刺激計劃,有觀點認為該計劃不僅給中國經濟增添了無限信心和動力,也給全球經濟帶去了希望和活力。是否可以對該計劃推動全球經濟走好表示樂觀?
瑞斯勒:在全球經濟一片蕭條的過程中,中國可以說是迅速采取重大措施來刺激經濟的發展。從歷史角度來說,今后任何人在回顧這一段歷史時,都會認為中國因素成為了全球經濟的一個轉折點。中國在全球經濟體中的重要作用也有所顯現。
中國經濟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從發展中的經濟體變成世界上一個相當發達的經濟體,因此在支持全球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將會起到重大的領導作用。特別是中國采取的“四萬億”刺激計劃將會在歷史上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筆。
我想,中國采取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僅僅將會推動中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對于防止全球經濟的繼續下滑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證券報:中國目前是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未來美元匯率如果走軟將導致中國這部分外匯資產縮水,這種情況會發生么?
另外目前有觀點認為,全球經濟走好將依靠G2(美國,中國),兩國未來需要怎樣的經濟合作?
瑞斯勒:雖然全球經濟目前普遍疲軟,但美國經濟相對好于歐洲和日本,所以我個人預測在美元匯率方面不太會有巨大的變化。我大體上同意你問題中的觀點,美國和中國的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我認為目前的“合作”首先是彼此采取行動來推動雙方進一步的相互貿易。
中國證券報:野村方面發布的研究報告一直對中國經濟“保八”充滿信心,如此樂觀的依據是什么?決策者未來還可能推出什么新政策?中國經濟在未來還有什么隱憂?
孫明春(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我們一直認為,中國強勁的國內最終需求和充沛的流動性可以有效阻止經濟出現進一步的下行,從連貫的、前瞻性的角度來看,2月中旬中國經濟已開始獲得增長動能。
受惠于“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我們預測中國經濟將于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復蘇,GDP在第一季度將增長7%,接下來的第二、三、四季度將分別增長7.5%、8.2%、9.2%,在2009年確保實現“保八”的目標。
另外,“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規模還可能進一步擴大,在未來三年中,該計劃可能至少擴大至7-8萬億元的規模。
利率政策方面,由于通縮僅具有暫時效應以及貸款增長強勁,我們預測人民銀行不會再大幅度減息。原先我們預測今年中國將三次降低利率水平,每次降息27個基點;現在我們認為可能只會一次降息27個基點。另外,隨著通脹壓力可能在2010年重新顯現,人民銀行甚至可能在明年加息81個基點。
關于潛在的風險,我們認為一個是經濟刺激計劃的執行速度不夠快,這可能導致一些私營部門在經濟刺激政策發揮作用前喪失信心。
另一個就是全球對于中國產品的需求“超預期”地萎縮,導致凈出口額大幅度縮水。不過,目前我們仍認為這兩個風險屬于“低概率”發生事件。
中國證券報:世界主要經濟體都紛紛出臺了經濟刺激計劃,但國際社會普遍對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給予好評,而對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質疑聲不斷,這是為什么?
辜朝明(野村證券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目前經濟條件不斷惡化,已經不足以用正常政策來調控了。就像是面臨一場戰爭,美、歐、日等經濟體還在以“和平時期”的思維出臺相關政策。而在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是唯一意識到已到了危機關頭,并迅速作出了迅速反應的國家。
在中國出口貿易的集中地如廣東等地,大批來自農村的打工者失去了工作崗位并回流農村。
不過這些人還算是幸運兒,因為中國政府不僅采取了措施提高了農產品收購的價格,還出臺了一些政策使得打工者在返回農村后能夠自謀出路。
我還注意到了大批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問題,中國政府同樣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政策,給予了畢業生們更多的工作崗位。
在我前期訪問中國時,有政府官員對我說,現在中國中央政府出臺的措施,可以保障這個國家三年的增長。另外,我們還要考慮中國地方政府的潛力,尤其是在基礎建設投資方面。
所以我認為,盡管中國經濟面臨很多挑戰,但中國政府面對危機所表現出來的快速反應能力要好于其他主要經濟體。
與之形成鮮明對應的就是歐元區方面,由于作為該區域政治、經濟與貨幣聯盟基礎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存在著一些束縛,歐元區只推出了規模較小的經濟刺激計劃。而且該區域的一些政策決策者看起來對收緊金融監管而不是使經濟復蘇更有興趣。(記者陳曉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