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陜西、寧夏、內蒙古、遼寧、江蘇等地銀行和經濟部門采訪了解到,不少經濟界人士擔憂,當前一些地方在爭上項目時過度追求規模,有兩種風險應引起高度警惕:一是債務率過高。有的財政配套資金與城建資金比例達到了1:10,債務率遠超風險警戒線,有的政府融資平臺嚴重資不抵債,實際早已破產;二是有的銀行不要擔保就向政府融資平臺“扔錢”,貸款風險形勢嚴峻。
“小財政、大城建”現象普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各地財政收入近年保持快速增長,有的年增速達到20%-30%的增速。但是在這一輪發展中,地方政府主要依靠銀行資金投入項目建設,負債規模呈10倍甚至20倍的增長,以小財政翹動大城建的現象在東部和西部普遍存在,一些地方的債務率遠遠超過了風險控制警戒范圍。
內蒙古新安盟是自治區欠發達地區,這個地區2008年的財政收入為15億元,地方可支配收入為10億元,2009年計劃固定資產投入為126億。寧夏石嘴山市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石嘴山市可支配財政收入為19.98億元。該市2009年確定了110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466億元,其中,60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開工52個,基礎設施總投入大約為100億元。
記者從陜西省榆林市政府獲悉,該市2008年可支配財力為70億元,計劃從今年起的4年內,投資660億元推進以公路、鐵路為主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今年計劃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35.7億元。地處蘇北的欠發達地區淮安市,2008年市區可支配財政收入有15億,今明兩年市區城建基礎設施投入為243億元。
寧夏大學經管學院的教授說,為了控制地方政府過度負債破壞經濟發展的現象,我國多個省市近年來對地方政府負債率都有嚴格規定,例如浙江省規定地方政府的債務率(債務余額與當年可支配財力的比例)控制在100%、償債率(還本付息額與當年可支配財力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北京市規定地方負債率(債務余額與當年GDP比例)不超過20%。“然而在本輪經濟啟動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負債水平遠遠大于財政實力,實際是在透支財力。”
記者走訪中發現,近年來地方政府普遍成立各種融資平臺,有城建、交通、土地、公益事業等類型,以政府資產作為抵押,財政收入作為還款來源,向銀行貸款獲取建設資金。在新一輪建設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過度負債現象嚴重,東部某個發達地區的城建融資平臺注冊資金僅有不足1個億,但是每年貸款建設規模都達到幾十億元。“有的銀行連擔保也不要就把貸款往政府平臺里扔,不出問題才奇怪。”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欠發達地區還出現了由地級市用各種資產作為擔保,獲得貸款指標,然后再把短期貸款置換成中長期貸款,把市區的貸款指標挪到縣里的做法。某地級市的一名官員告訴記者,“各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行年初就要確定各地的貸款規模。我們市去年底積極儲備項目,并通過各大銀行的分支機構向其總行申報,用來爭取更大的貸款規模。市里今年把各部、委、辦、局的辦公樓進行了資產評估,然后作為貸款擔保抵押。今年一季度,市里的貸款規模已經達到去年全年水平。因為縣里土地不值錢,貸款很難。就通過市里多貸款,再把貸款指標挪到縣里的項目中去,用來加快縣的發展。”
“這一任還上利息都難,本金恐怕要留給下一任”
地方政府這幾年城市建設的資金主要依靠“土地財政”收入。欠發達地區的地方預算性收入主要是“吃飯財政”,再除去公共事業經費,一個地級市一年能夠拿出來搞建設的有幾個億就很不錯。前幾年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土地價格飆升,使得地方政府有能力擴大城建規模,靠賣土地成為地方增加財政收入、改善部門福利的捷徑。土地出讓金收入成了地方“第二財政”,有的已占到當年財政收入的30%以上。但是自去年以來各地土地收益大幅縮水,經濟下行期地方稅收也在減少,償還城建貸款的來源能否保證是很大疑問。
據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干部反映,這個縣一年財政總收入才2億多元,今年縣委、政府卻安排了8大類40個城市建設項目,概算投資達8.4億元,其中對小井坑等5片區域進行改造,拆遷改造區面積達460畝,需拆遷企業和住戶482戶。在部分住戶不愿意搬遷時,鹽池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姬文澤一方面公開聲稱:“決策時充分尊重民意,讓被拆遷人真正擁有知情權、決策權,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對弱勢群體、下崗職工、老弱病殘等實際問題須周全考慮、配套解決,維護好被拆遷人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鹽池縣委主要領導卻直接在文件上簽字,要求對不愿意搬遷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給予停職或者其他處罰,直到同意搬遷為止。
寧夏建工集團電建公司工會主席肖俊國告訴記者,都說發展是硬道理,可是硬發展就沒道理,千忙萬忙不講科學發展白忙,千苦萬苦盲目發展最苦,政府如果長期走跨越式發展城市化道路,如果沒有資金做后盾,隱患無窮啊,最終的苦果都讓百姓吃了!
遼寧銀監局局長李林說,這一輪發展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項目貸款規模過大。要么資產不夠、要么資金不夠,就通過財政來擔保。問題是一些地方政府承擔的債務,當地財政的支付能力能不能承擔?有的地方財政收入一年三四十億,每年承擔二三十億債務就差不多,但是承擔上百億的債務就超負荷了。地方基建項目貸款周期往往達到5-10年,到那時銀行的人和政府的人都換了一茬,可能現在貸款的人和借款的人都沒有考慮到將來這個錢怎樣來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