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我國國民經濟已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向好跡象,但是擔憂我國出現通脹的聲音也不斷出現。當前貨幣政策是否已經與通脹之間形成了必然的因果關系?本報就此專訪了經濟學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
貨幣政策力度并未過頭
問:您覺得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是否過于寬松?
陳淮:判斷貨幣政策是否寬松,不僅要從貨幣供應量、貸款規模看,而且要從實際利率是否真的造就了低廉的資金成本角度看。
今年5月,我國的存款基準利率為2.25%,貸款基準利率為5.31%;與去年同期相比,存款利率下降了1.89個百分點,貸款利率下降了2.31個百分點,但這僅為名義利率。
今年5月,我國的CPI同比增長為-1.4%,考慮這一因素,同期存款實際利率為3.65%,貸款實際利率仍達6.71%。國民經濟運行的資金成本并未真的大幅下降。
不僅如此,去年5月我國的CPI為7.7%,該期存款基準利率為4.14%,貸款基準利率為7.47%;考慮通脹因素,該期存款實際利率為-3.56%,貸款利率為-0.23%。比較可知,今年5月我國名義利率雖然同比有所降低,但實際利率同比反而是上升的。其中存款實際利率上升高達7.21個百分點,貸款實際利率也上升了6.94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我國目前國民經濟仍處于高利率的影響下。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政策的力度不是過頭,而是不夠。
要防新一輪輸入型通脹
問:如何理解各國央行增發貨幣的目的?
陳淮: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貨幣相對于資產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來說,實際上發生了極為嚴重的通貨緊縮,即幣值大幅升值。
本次危機的本質并非是資產價格下跌,而是錢本身變得太貴了。在一定意義上說,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實際就是一次貨幣危機。全球貨幣體系相對于股市、債市、匯市、期市、油市以至樓市的價格體系來說出現了嚴重失序。目前各國央行增發貨幣的實際目標,不過是糾正這些市場中價格暴跌下的貨幣過度升值。
如果說當前一些國家的貨幣增發將導致通脹,那么與此前的相對于居民消費價格來說的幣值縮水不同,這是一種特殊的“資產型通脹”。這種資產型通脹是必要、必須和迫切的。沒有這樣一個“矯枉”,全球的投資者就將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問:下半年可能導致我國出現通脹的危險在哪里?
陳淮:當前,我國并非沒有出現新一輪通脹的危險。但這個危險并非來自于迄今的貨幣政策,而是來自于國際油價。
我國在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通脹明顯是一種輸入型的通脹,是國際糧價暴漲引起的基本消費品價格上漲導致的。去年的國際糧價暴漲是石油價格暴漲推動的。當石油價格漲過每桶60美元時,從糧食中提取生物酒精就變得有利可圖。
當前,國際油價已再度越過了用糧食提取生物酒精的價格臨界點,且目前看,國際油價繼續上漲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油價繼續攀升,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出現新一輪國際糧價上漲,從而在我國形成新一輪的輸入型通脹。可能導致我國出現通脹的真正危險在這里。
根據國情調整貨幣政策
問:您覺得該怎樣防止過剩生產能力膨脹?
陳淮:在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要使“保增長”的短期政策與調整產業結構、防止過剩生產能力膨脹的中期目標相結合,關鍵不在于收緊貨幣政策,而在于財政政策,特別是與產業政策相結合的中期財政政策應有更大的作為。
在“保增長”中,貨幣政策只能保“量”、保速度、保擴張;而保“質”、保升級、保效益,要靠能夠直接影響企業投資行為的財政政策。
問:如何看待“流動性過剩等同于資本過剩”的觀點?
陳淮:通脹確實和流動性過剩密切相關,正因如此,在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人們多把當時通脹的原因歸結為“流動性過剩”。當前,當全世界再度出現普遍性的通脹預期時,人們質疑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很自然的。
但是,不能把短期的流動性過剩等同于資本過剩,不能把流通過程中的“錢太多”等同于特定發展階段的社會積累能力“過大”,不能為抑制流動性而傷害經濟體的均衡擴張過程。
這次世界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過剩,而中國仍處于城市固定資產、工業固定資產大量形成的過程中。從長期、整體看,我國還遠未到資本過剩的階段。因此,過度夸大流動性過剩,以不適當的政策傷害仍處于積累和資本短缺階段的經濟體,必然導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頻起頻落、大起大落。所以,我國的貨幣政策調整,一定要建立在中國國情的基礎上。(袁曉峰 李屹 南斌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