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9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調價后的第14個工作日,中國油價的國際參照價的漲幅再次輕易跨過4%的漲價“紅線”。國內能源信息網息旺能源昨天最新監測結果顯示,以7月27日為基準日,截至8月10日,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加權均價在22個連續移動的工作日內的變化率已達4.07%。
在10個連續移動的工作日內,三地油價的加權均價的變化率更是高達10.11%,而國際油價的最新態勢無疑增加了國內油價在新周期中上調的可能性,中國油價自此進入新一輪調整前的密切觀察期。
國際油價近日高位震蕩,8月10日國際油價雖小幅下跌,但仍然收于每桶70美元之上。市場開始遠望新一輪國內油價調整的時間節點。最近的一次調整始于7月29日凌晨,根據國內新的價格機制規定,如果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上漲超過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可相應提高;如下降幅度超過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可相應降低。
受益于國家發改委5月初所公布油價機制中的上述調整細節,市場中活躍的油商開始博弈新一輪油價上漲,包括重慶在內的部分加油站取消價格優惠。但目前關于中國油價是否過高,以及油價機制是否應該保持透明度的問題,各方爭論不休。
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許小年在其最新一期的博客中表示,爭論的問題應該是成品油的定價機制,而不是具體價格的高低;應該是價格管制的合理及合法與否,而不是政府所定價格的合適與否。“合適的成品油價是多少?我們誰也不知道,市場說了算。美國的成品油價不能作為中國的定價標準,因為美國市場上的供需形勢和中國大不一樣,比較中美的價差毫無意義。生產成本也不是定價的基礎。市場經濟中,價格由供給和需求決定。”許小年稱。
國家發改委8月3日通報近期能源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進展時則稱,將繼續堅決執行經國務院批準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同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適時調整并適度控制成品油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