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2009年10月31日在海口隆重舉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發表題為“后危機時代中國發展方式的轉型與改革”的主題演講。
第67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2009年10月31日在海口隆重舉行。此次論壇主題是:“后危機時代的新興經濟體——新挑戰 新角色 新模式”。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論壇上作了題為“后危機時代中國發展方式的轉型與改革”的主題演講。
遲福林指出,進入本世紀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興經濟體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后,發展階段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開始由生存型階段進入到發展型新階段,并帶來需求結構的戰略性升級。在發展階段變化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共同作用下,支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發生了重要變化。正是在這個特定背景下,中國開始走向消費大國的轉型與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這也構成中國改革開放后30年第二次轉型與改革的歷史起點。
他指出,從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階段,伴隨著從私人產品短缺時代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不僅表明居民消費傾向的改變,也突出了政府縮小收入差距和加強公共投入的職責,更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從總體看,新階段中國社會突出矛盾由私人產品短缺變為公共產品短缺。這一變化對形成消費主導型發展方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他認為,公共產品供給有助于調節居民消費傾向。改革開放30年,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而反映居民消費意愿的重要指標——平均消費傾向卻在總體上持續下降。1990~2007年,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傾向與農村居民醫療教育消費支出比重的相關系數為-0.66,城市居民消費傾向與城市居民醫療教育消費支出比重的相關系數為-0.73。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3.9%,但居民社會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長36%,遠遠高于居民各項收入的增速,對可支配收入的負面貢獻率也從0.4%上升到8.1%。這說明基本公共服務投入不夠,是城鄉居民消費傾向持續走低的重要因素。
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加大公共產品供給有助于調整政府投資結構和消費結構。初步測算,未來10年,實現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的目標,公共服務支出年均增長率至少要達到5%左右,投資總額達到15~20萬億元。
——按照這個測算,未來3年在已確定的8500億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支出的同時,在義務教育領域需要1.3萬億左右的投資,在基本社會保障領域需要2.2萬億左右的投資,共投資4.4萬億,三項支出大約占財政總支出的20%左右。
——這個基本公共服務投資計劃,可以在未來5年左右初步建立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一套新型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并為建立一個低水平、覆蓋全民的養老保險體系奠定重要基礎。
——以這樣的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水平為起點,估計未來3年左右,消費率大概可以提高5~10個百分點;未來10年左右,可初步建立一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而,走出一條以擴大內需為主線的改革發展新路子。
第67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2009年10月31日在海口隆重舉行,此圖為參會嘉賓
名詞解讀:
新興經濟體——新興經濟體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新興的經濟實體。
關于新興經濟體,目前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英國《經濟學家》將新興經濟體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稱“金磚四國”;第二梯隊包括墨西哥、韓國、南非、波蘭、土耳其、埃及等“新鉆”國家。
東亞新興經濟體——東亞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以及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四個新興工業化經濟體。
(文:張梅芝 王振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