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08〕46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
黃河三角洲是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兩翼”整體布局中北翼的主體,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全省拓展發展空間、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其開發建設一直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支持,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先后列入國家“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綱要。制定和實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黨代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推進落實國家“十一五”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是抓住用好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歷史機遇的戰略選擇。積極推進黃河三角洲開發,加快建設特色經濟區,培育經濟新亮點,成為全省對接天津濱海新區、發揮環渤海經濟圈重要成員作用的橋頭堡,對增強我省整體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基礎條件與發展環境
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萊茵河三角洲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新奧爾良、尼羅河三角洲開羅等城市的興起,我國深圳特區、浦東開發區的快速崛起和天津濱海新區開發的啟動,都表明大河三角洲的發展規律是隨著開發深度和廣度的加大,必然形成較大的中心城市和經濟增長極,通過集聚要素、膨脹規模、增強輻射,最終形成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經濟區。黃河三角洲作為我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后發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巨大。
(一)區域概況。
黃河三角洲地區,是以黃河歷史沖積平原和魯北沿海地區為基礎,向周邊延伸擴展形成的經濟區域。地域范圍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云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及6個設區市的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將黃河三角洲開發列為全省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通過全省上下十幾年的艱苦奮斗,黃河三角洲開發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十五”以來,該區廣大干部群眾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克服困難,加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支撐條件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效生態經濟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開發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2006年區內總人口983.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56億元,分別約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專欄1:區域發展現狀
┏━━━━━━━━━━━━━━━━━━━━━━━━━━━━━━━━━━━━━━━━━━━━━━━━━━━━━━━━━━━━━━━━━━━━┓
┃專欄1 區域發展現狀 ┃
┣━━━━━━━━━━━━━━━┳━━━━━━━━━━━━━━━━━┳━━━━━━━━━┳━━━━━━━━━━━━━━━┳━━━━━━━━┫
┃ ┃ 2005 ┃ “十五”年 ┃ 2006 ┃ 占全省 ┃
┃ 指 標 ┃ ┃ ┃ ┃ ┃
┃ ┃ 年實際 ┃均增長(%) ┃ 年實際 ┃ 比重(%) ┃
┣━━━━━━━━━━━━━━━╋━━━━━━━━━━━━━━━━━╋━━━━━━━━━╋━━━━━━━━━━━━━━━╋━━━━━━━━┫
┃總人口 (萬人) ┃972.3 ┃0.3 ┃983.9 ┃10.6 ┃
┃土地面積(萬平方公里) ┃2.63 ┃ ┃2.65 ┃16.9 ┃
┃淺海面積(平方公里) ┃9864 ┃ ┃ ┃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2634 ┃15.2 ┃3256 ┃14.6 ┃
┃其中:地方(億元) ┃1862.8 ┃ ┃2575.7 ┃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27089 ┃14.9 ┃33091 ┃ ┃
┃財政收入(億元) ┃97.2 ┃15 ┃136.5 ┃10.1 ┃
┃三次產業結構 ┃9.5:71.6:18.9 ┃ ┃8.8:68.8:22.4 ┃ ┃
┃其中:地方 ┃13.5:59.8:26.7 ┃ ┃ ┃ ┃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657.4 ┃36.7 ┃1644.9 ┃14.8 ┃
┃外商直接投資(億美元) ┃5.58 ┃23.4 ┃4.69 ┃4.69 ┃
┃進出口總值(億美元) ┃52.3 ┃39.6 ┃62.36 ┃6.5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553. 7 ┃19.3 ┃660.4 ┃9.3 ┃
┃森林覆蓋率(%) ┃16.4 ┃年均1.1個百分點 ┃21.2 ┃ ┃
┃現有水庫庫容(億方)* ┃25.6 ┃10.7 ┃ ┃ ┃
┃城鎮化水平(%) ┃42.1 ┃9.2 ┃43.6 ┃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293.8 ┃ ┃12863 ┃ ┃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4388.2 ┃ ┃4917.6 ┃ ┃
┃累計新增城鎮就業(萬人) ┃42.34 ┃ ┃12.3 ┃11.5 ┃
┃轉移農村勞動力(萬人) ┃76.38 ┃ ┃20.09 ┃12.6 ┃
┗━━━━━━━━━━━━━━━┻━━━━━━━━━━━━━━━━━┻━━━━━━━━━┻━━━━━━━━━━━━━━━┻━━━━━━━━┛
(二)比較優勢。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熱點區域逐步向北拓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黃河三角洲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日益凸顯。
一是土地資源優勢突出。該區域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后備資源最多的地區,截至2006年末,區內人均土地面積約4畝,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擁有未利用地811萬畝,約占全省33%,其中國家鼓勵開發的鹽堿地271萬畝、荒草地148萬畝、灘涂212萬畝,其他180萬畝;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這些未利用地的89.7%集中于渤海沿岸的萊州、昌邑、寒亭、壽光、廣饒、東營區、墾利、利津、河口、沾化、無棣等11個縣(市、區)。隨著防潮體系建設的開展,土地后備資源將逐步增加。豐富的土地資源是黃河三角洲吸引生產要素聚集、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核心優勢,也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
專欄2:土地資源現狀
┏━━━━━━━━━━━━━━━━━━━━━━━━━━━━━━━━━━━━━━━━━━━━━━━━━━━━━┓
┃專欄2 土地資源現狀 ┃
┣━━━━━━━━━┳━━━━━┳━━━━━━━━━━━━━━━┳━━━━━━━━━━━━━━━━━━━━━┫
┃ 指 標 ┃ 全省 ┃ 黃河三角 洲地區 ┃ 北部沿海11縣(市、區) ┃
┃ (單位:萬畝) ┃ ┃ ┃ ┃
┃ ┃ ┣━━━━━━━┳━━━━━━━╋━━━━━━━━━┳━━━━━━━━━━━┫
┃ ┃ ┃ 2006年 ┃ 占全省 ┃ 2006年 ┃ 占黃河三角洲 ┃
┃ ┃ ┃ 實際 ┃ 比重(%) ┃ 實際 ┃ 地區比重(%) ┃
┣━━━━━━━━━╋━━━━━╋━━━━━━━╋━━━━━━━╋━━━━━━━━━╋━━━━━━━━━━━┫
┃土地總面積 ┃23569 ┃3948 ┃16.8 ┃2770 ┃70.2 ┃
┃1.農用地 ┃17380 ┃2463 ┃14.2 ┃1551 ┃63 ┃
┃ 其中養殖水面 ┃93.5 ┃50.6 ┃54.1 ┃48.9 ┃96.6 ┃
┃2.建設用地 ┃3693 ┃674 ┃18.3 ┃489.7 ┃72.7 ┃
┃ 其中鹽田 ┃154.8 ┃129.9 ┃83.9 ┃129.9 ┃100 ┃
┃3.未利用地 ┃2495 ┃811 ┃32.5 ┃728.4 ┃89.8 ┃
┃(1)未利用土地 ┃1399 ┃443.1 ┃31. 7 ┃387.8 ┃87.5 ┃
┃ ①荒草地 ┃751.1 ┃147.8 ┃19.7 ┃131.1 ┃88.7 ┃
┃ ②鹽堿地 ┃326.6 ┃270.8 ┃82.9 ┃246.1 ┃91 ┃
┃(2)灘涂 ┃368.6 ┃211.9 ┃57.5 ┃205.5 ┃97 ┃
┃自然保護區 ┃ ┃ ┃ ┃500 ┃ ┃
┃ 其中濕地 ┃ ┃ ┃ ┃4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