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調控影響下,各地住宅市場正呈現降溫之勢,但土地市場仍保持供求兩旺的局面,一些標桿房企的拿地步伐仍未減緩。
昨天上午,離迪士尼核心區5公里左右的上海浦東新場鎮旅游綜合區C4居住地塊掛牌出讓,經過一輪激戰,最終由上海萬科以8.94億元的高價奪得,相對底價的溢價率高達233%,折合樓板價6001元/平方米。而在上周,萬科亦在武漢以6.32億元競得洪山長江村13.56萬平方米的土地。
又如本周,南京市江寧區推出5個地塊,雅居樂以10.05億元競得江寧新地王;無錫市也進行了今年首次土地拍賣會,共推出15幅地塊,綠地、上海金豐、花樣年等品牌房企均有斬獲,一天的土地出讓收入就破百億元。
“根據我們監測的12個城市的土地數據,上周共推出土地77幅、約421公頃,環比增加19%。與此同時,萬科、中海、保利、綠城等大開發商的拿地熱情未見消退,如今年1月萬科已經投入43億元購地,這一額度甚至高于其去年下半年的月均水平(約34億元);又如中海地產今年以來已分別在北京、中山、大連、成都等地購得7幅地塊,1月購地總額逾101億元。”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分析師許萌表示。
許萌認為,盡管調控新政出臺已逾一月,但對標桿房企影響有限,原因主要是其去年積累了較為雄厚的資金,從而能在土地市場上游刃有余。此外,多渠道融資也為其提供了支持,如中海近期在香港獲得80億港元的5年期銀團貸款,綠城在1個月內先后與平安信托和中泰信托合作,獲得最高可達31億元人民幣的信托融資。
開發商布局盯上二三線城市
在新一輪調控背景下,除了護住“錢袋”、見機圈地,房地產企業在布局方面也顯示出一些新趨勢。
其實早在去年,不少大開發商就宣布在未來的戰略規劃中,商業地產將占據重要一席。一向專注于住宅開發的萬科就表示,會加大持有型物業的儲備,如養老物業、酒店、商業配套等多種物業類型,住宅產品和其余持有型物業的占比將分別為80%和20%。中糧集團則有意分拆旗下商業地產在香港及內地上市,未來中糧地產主攻住宅和工業地產,中糧置業則主攻商業地產。
世聯地產分析師表示,一些有實力的房地產開發商不約而同地涉足持有型物業,因為這些物業不僅可以持續性地產生租金收益,更可以長期產生資產增值,同時可以有效增強企業抵御行業大幅度波動的能力。
世聯地產的分析師還指出,從去年房企圈地的情況來看,不僅一線城市競爭較為激烈,二、三線城市同樣成為焦點。如萬科在去年12月新增的8個項目全部位于二、三線城市,包括大連、沈陽、天津、武漢、煙臺、東莞、廈門和長春。此外,公開數據顯示,萬科、中海、保利、富力等30多家大型房企在二、三線城市新增土地儲備的建筑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占到其總新增土地儲備建筑面積的60%以上,而在一線城市的新增土地儲備最少,占比在20%左右。
“今年一線城市的成交量難以在去年基礎上再創新高,相比之下,廣大二、三線城市顯然具有更高的行業安全邊際。”有分析師表示。 (李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