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礦山欲以短期合約廢長協模式
有消息稱已與日本達成初步協議 中國鋼企驚呼“無法接受”
憑借著自身絕對的壟斷地位,三大礦山在談判中“變本加厲”。在提出90%的漲價要求后,有消息稱三大礦山已經和日本鋼鐵制造商達成初步協議,擬以與現貨市場掛鉤的短期合約取代鐵礦石年度合約。這意味著,維持數十年的鐵礦石長協價格機制將有可能不復存在。
在全球鋼鐵產能逐步恢復的大背景下,一邊是“待價而沽”愈加強勢的三大礦山,一邊是苦于“無礦石下爐”的鋼廠,雙方懸殊進一步拉大。
據22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全球礦商和日本鋼鐵制造商已達成初步協議,擬以與現貨市場掛鉤的短期合約,取代有著40年歷史、基于年度合同和冗長談判的鐵礦石定價體系。但參與談判的一名高管補充稱,包括巴西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在內的礦商,以及新日鐵、日本川鐵等鋼鐵制造商,仍然需要解決一些重要障礙,才能達成最終協議。據了解,目前日本鋼廠的下游,例如豐田等汽車廠家很難接受季度鋼供應協議。
截至發稿時,記者的采訪函尚未得到三大礦山和日本鋼鐵制造商的正式回應。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鋼廠通常與國外買家簽訂年度或半年度取向電工鋼板供應合同,不久前卻與買家簽訂季度供應合同,并將4月至6月發貨的鋼板出口報價上調500美元/噸至600美元/噸。
在制造鋼鐵的另一重要原料——焦煤方面,3月初日本鋼廠與澳大利亞必和必拓也改變了以往年度定價的慣例,達成了季度結算的定價協議。
聯合金屬網礦石頻道資深分析師杜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表示,上述跡象預示著日本或許已經接受了上述新的定價模式,可能就是采用季度定價。因為從目前的情況看,日本鋼鐵商正在努力說服下游接受季度供鋼模式,試圖把成本風險進行轉嫁。一位消息人士稱,之所以同意這樣的改變,主要因為相比價格,日本鋼廠更關心供應安全,所以準備用年度合約讓步來保證未來12個月的供應。
但是這對于中國鋼鐵行業,卻猶如晴天霹靂。因為如果按照與現貨市場掛鉤的定價方式測算,澳礦進口到岸價格將達到每噸143.8美元,除去運費,相當于去年日澳達成的長協價格的2倍多。
一位國有大型鋼廠的高層告訴《經濟參考報》,今年以來,三大礦山都顯得非常強勢,拼命縮減長協供應來推高現貨價格。“淡水河谷縮減了近20%的長協供應量,力拓和必和必拓的長協礦更是見不到。”上述人士無奈地說,“為了不影響生產,有的鋼廠只能按照三大礦山的要求把結算價格提高。”
苦于成本增加的鋼廠萬萬沒有想到,原本維持多年的長協模式也將瓦解。上述人士坦言,一旦采用季度定價,大鋼廠在成本方面的優勢將消失殆盡,加上運營成本大,很難和中小鋼廠競爭。此外,日后波動的礦石價格也令本來已經微利的鋼鐵行業處境更加困難。
“不是難接受,是根本無法接受。”上述人士激動地說,不僅僅是成本測算發生變化,模式的瓦解隱含著整個產業鏈的巨大風險。他表示,鋼廠在大幅虧損的現實面前,必然會通過廠家來消化成本壓力,鐵礦石的漲價將會傳導到下游機械、家電、汽車、房地產等行業,并最終傳導到消費類商品上,引起輸入性通脹。
更令人擔心的是,季度價格很可能成為最終指數定價的過渡。我的鋼鐵網咨詢總監徐向春表示:“比起經營礦山,三大礦山更像是金融炒家,通過操縱指數定價來炒作鐵礦石對他們來說簡直易如反掌。中國乃至全球鋼鐵行業的利潤都將被上游礦山牢牢控制。”
中鋼協相關負責人并未對此消息進行確認,但該負責人表示,從目前鋼鐵產量供過于求的局面看,如果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必然會令很多鋼廠因虧損而減產甚至停產。鐵礦石的需求也會隨之減少,這對于三大礦山也不是好事。“三大礦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殺雞取卵’。上下游本身是唇齒相依的合作關系,三大礦山應該從長遠利益出發,取得雙贏。”上述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