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三)直接投資
直接投資是我國主要的跨境資金流動形式(見圖2-8)。截止2009年末,來華直接投資占我國對外金融負債的61%,對外直接投資占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7%,分別較2004年末上升4和1個百分點(見圖2-9)。
1.來華直接投資(FDI)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資方式以現匯為主,結匯傾向較為明顯。外匯局直接投資管理信息系統數據顯示,2003-2010年,外商來華直接投資中現匯出資占比平均為79%,現匯出資辦理外匯資本金結匯的占比平均為77%。
來華直接投資行業主要集中于制造業與房地產業,尤其是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外資流入增速較快。據商務部統計,從2001年至2010年,制造業的來華直接投資占外資流入總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0年略有下降至47%;房地產業的來華直接投資占外資流入總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06以后占比逐步提高,2010年達到23%(圖 2-10),其投資以現匯為主并基本結成人民幣使用。外資流入對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的影響需密切關注。
來華直接投資的來源地中港澳臺地區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占比較大(見圖2-11)。2001-2010年,港澳臺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占總量的比例平均為42%,2005年以來該項占比上升較快,2010年達到60%,較2005年上升31個百分點;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外商直接投資占總量的比例平均為13%,與前者合計占每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一半多。這些地區的來華直接投資中,有一些具有返程投資性質(即外方實際控制人為境內機構或個人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為解決資金瓶頸問題,現匯出資和結匯傾向均較為明顯。
外商直接投資項下資金流出基本平穩,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見圖2-12)。2001-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的直接投資項下流出(包括企業清算、減資、歸還外方投資和外方轉股等形式)合計1103億美元,相當于同期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的10%。尤其是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期間,2008年外商投資企業流出增長比較平穩,在2009年經歷較快增長后,2010年流出量又有較大回落。
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匯出增長由快轉穩,積累了大量未分配利潤和已分配未匯出利潤。在國內經濟增長前景良好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外商來華投資獲得穩定且豐厚的收益。2001-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利潤匯出2617億美元,占來華直接投資存量的22%,年均增長30%。其中,2002-2007年年均增長36%,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2010年轉為年均增長6%,利潤匯出增長勢頭放緩。另據外商投資企業聯合年檢數據顯示,2009年末,外商投資企業外方留存利潤為170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這顯示外國投資者在國際金融動蕩中,仍繼續看好中國市場前景。
2.對外直接投資(ODI)
在過去十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背景下,投資中現匯出資和購匯比例上升較快。2001-2010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中,現匯出資的比例平均為55%,2010年為64%,較2007年的低點高24個百分點。同期,現匯出資中的購匯比例平均為51%,2010年為62%,較2006年的低點高30個百分點。這反映了我改革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成果。
價格因素制約了對外直接投資分流外匯的效果。盡管隨著匯兌限制的放松,近年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用匯和購匯規模均出現了較大增長。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本外幣負利差情況下,境內投資主體現匯出資的一半左右仍使用境內外外匯貸款。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0年末,境內銀行對境外貸款余額1175億美元,其中就包括了部分此類投資用匯。而境內外匯貸款的資金來源又主要是銀行減少其他形式的境外資產運用或從央行獲得外匯流動性(詳見下文“銀行部門”的分析)。此外,一些對外直接投資屬于返程投資或者空殼公司性質,隨后會帶來更多資金以借款或者直接投資的形式流入。
(四)證券投資
盡管近年來證券市場對內對外開放有所擴大,但我國對于證券投資的開放依然較為審慎,開放程度總體有限。這里主要分析我國的股權證券投資,包括合格境內外機構投資者渠道和境外上市募股。其他形式的證券投資在下文外債和銀行部門部分分析。
1.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項下資金流動狀況
2002年,我國推出QFII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專業投資機構經核準投資中國境內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和債券。此后,QFII項下資金流入快速增長。截止2010年底,外匯局共批準97家QFII機構共計197億美元的境內證券投資額度。同期,QFII機構累計匯入投資資金184億美元,累計匯出資金(均為收益,無投資本金的匯出)30億美元,累計凈匯入資金154億美元(見圖2-13)。受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7年至2008年間,國際金融市場普遍面臨信心及流動性不足的困難,國際投資者放慢了申請QFII資格及匯入資金的節奏,QFII項下資金流入規模也有短暫的下滑。但在此期間,QFII機構在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仍然保持著平均70%以上的持倉量,無清算及匯出投資本金的情況發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穩定市場的積極作用。
2.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項下資金流動狀況
2006年,我國推出QDII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內專業投資機構經核準投資中國境外的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此后,QDII項下資金流出規模逐年擴大且基本呈凈流出狀態(見圖2-14)。截止2010年底,外匯局共批準88家QDII機構境外證券投資額度共計684億美元,QDII項下累計匯出資金787億美元,累計匯入資金502億美元(含投資本金及收益),累計凈匯出資金285億美元。
3.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募集資金狀況
從1993年青島啤酒公司第一家到中國香港證券市場發行股票以來,境內企業經批準到直接境外上市籌資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一種重要形式。按照實際上市主體不同,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分為直接上市與間接上市兩種類型。直接上市是指境內企業直接在境外交易所掛牌上市,上市地雖在境外,但該企業注冊在境內,上市主體是境內居民,統稱H股公司(如中石油、農行等)。間接上市則是指境內企業不以本企業名義直接在境外上市,而是先在境外注冊設立一個殼公司,通過股權或協議控制關系將境內資產注入殼公司,由殼公司在境外上市融資,上市主體是境外注冊的殼公司,是境外公司,也稱紅籌公司(如中國移動、新浪等)。紅籌公司的境外籌資以返程投資和境外借款等形式反映在直接投資和其他投資項下,現階段證券項下的境外籌資統計僅指H股上市公司的境外籌資。
據證監會和外匯局統計,2003-2010年間,境內企業共在H股市場融資1422億美元,其中實際調回1118億美元,結匯986億美元(相當于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3.7%)(見圖2-15)。2010年,H股上市企業通過首發和增發、配股等再籌資形式共募集資金358億美元,其中實際調回209億美元,結匯252億美元(相當于當期外匯儲備增量的5.4%)。
專欄3:
跨境資金流動與中國股票市場
除B股和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渠道,我國對于外資進入境內股票市場有嚴格的限制。外匯查處工作中,有發現企業、個人外匯資金結匯后違規投向股市的情況。2010年外匯局打擊“熱錢”專項行動中查處并通報了幾家企業的違規行為,包括外資資本金結匯后違規流入股市、以虛假購銷合同方式獲得資金后投入股市等。但從檢查情況來看,這并不是普遍現象。
跨境資金持續大量凈流入,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境內人民幣流動性,從而對我國股票市場產生影響。但影響我國股市發展的因素較多,跨境資金流動主導境內股市運行的觀點缺乏數據支持。例如,2007年10月起,上證綜指從6000點的高位一路下滑到2008年9月后的2000點以下,而在此期間我國外匯凈流入達到最高峰(同期,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了外資流出,股市與匯市同時下跌的現象)。再如,2010年國內股市下跌14%,在全球股票市場中的表現倒數第三,但當年人民幣升值3%,外匯儲備增量創歷史次高水平(見圖C3-1)。此外,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在匯差利差因素驅動下,我國企業大量出口預收、進口延付。危機發生后,企業轉而集中還貸,短債余額急劇減少,但我國并未發生外債違約,這表明貿易信貸資金大都進入了生產領域。
(五)外債
我國對外債實行總量管理,同時嚴格限制外債資金結匯。截至2010年9月末,我國外債余額(不含港澳臺地區)為5464億美元,比2001年末增長3431億美元,比2009年末增長1178億美元。其中,中長期外債為1770億美元,占32%;短期外債為3694億美元,占68%;登記外債3265億美元,貿易信貸2199億美元。
2001年以來,我國外債規??焖僭鲩L(見圖2-16)。這主要反映了,隨著外貿規模不斷擴大,貿易項下融資增加,同時由于本外幣利差和升值預期的存在,推動了境內主體負債外幣化的操作。但因為外債增長慢于同期GDP和出口增長,負債率(外債余額/GDP)、債務率(外債余額/貨物和服務貿易收入)總體趨降。2009年底,我國負債率和債務率分別為8.6%和32.2%,分別較2001年下降了6.7和35.7個百分點。
我國對外債務短期化的特征日益明顯(見圖2-17)。2001-2010年9月末,短期外債增長貢獻了外債增長的83%。截止2010年9月末,短期外債占比較2001年末上升27個百分點。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我國短期外債有所波動,但并未引發債務危機。除因為我國絕大多數償債指標處于安全范圍外(見表2-1),還在于中國特殊的債務結構。由于中國對登記外債實行規??刂?,而貿易信貸受限較少,后者成為境內企業外部融資的重要手段。2001-2010年9月末,貿易信貸增長貢獻了短期外債增量的58%,2010年9月末貿易信貸占到短債余額的60%。而貿易信貸項下融資活動多為進口延付(詳見專欄4的分析),主要與生產經營有關而非單純投機,因此避免了因外匯流動性枯竭引發的債務危機。
中外資金融機構是我國對外借債的主力。2010年9月末金融機構外債余額占登記外債余額的55%,較2001年末上升9個百分點。在2007和2008年銀行短期外債指標連續壓縮的情況下,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外債余額從2001年末的677.3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末的1324.2億美元,年均增長8.7%,較登記外債高1.1個百分點。其中,中資金融機構外債余額年均增長8.0%,外資金融機構外債余額年均增長10.7%。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以后,外匯局不再對90天結構得到了較大改善,與貿易有關的短期外債占短期外債的比重從8%上升到60%,境外拆借等短期信貸資金占比則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