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一、構建農業戰略格局
(一)東北平原主產區
本區域處于溫帶,土壤肥沃,耕地平整連片,水土資源匹配,生態環境較好,適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粳稻為主的水稻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油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奶牛、生豬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
(二)黃淮海平原主產區
本區域地處暖溫帶,地勢平坦,具有適宜農業生產的溫度、雨水、光照等氣候條件,是我國傳統農區,農業生產精細化程度和農民科學種田水平較高。“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強筋、中強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和專用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蛋白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
(三)長江流域主產區
本區域大部分地處亞熱帶季風區,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積溫較高,雨熱同季,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雙季稻為主的優質水稻產業帶,以優質弱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雙低”優質油菜產業帶,以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以淡水魚類、河蟹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
(四)汾渭平原主產區
本區域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光熱水土條件匹配良好。“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
(五)河套灌區主產區
本區域氣候干燥,雨量稀少,地形平坦,適宜黃河水自流灌溉。光照充足,積溫較高,晝夜溫差大,農業生產氣候條件獨特。“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
(六)華南主產區
本區域地處高溫多雨、四季常綠的熱帶-南亞熱帶區域,丘陵廣布,是我國磚紅壤、赤紅壤集中分布區域,農業生產類型多樣。“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高檔秈稻為主的優質水稻產業帶,甘蔗產業帶,以對蝦、羅非魚、鰻鱺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
(七)甘肅新疆主產區
本區域屬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光照時間長,熱量充足,以綠洲灌溉農業和草食畜牧業為主。“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
同時,加快建設其他農業地區和其他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主要包括:西南和東北的小麥產業帶,西南和東南的玉米產業帶,南方的高蛋白及菜用大豆產業帶,北方的油菜產業帶,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南方的馬鈴薯產業帶,廣西、云南、廣東、海南的甘蔗產業帶,海南、云南和廣東的天然橡膠產業帶,海南的熱帶農產品產業帶,沿海的生豬產業帶,西北的肉牛、肉羊產業帶,京津滬郊區和西北的奶牛產業帶,黃渤海的水產品產業帶等。
二、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一)種植業
主攻方向:圍繞糧食安全保障有力、主要農產品滿足供應、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的目標要求,切實加強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棉花、油料、甘蔗、蔬菜、蘋果、柑橘、天然橡膠等優勢區建設。
發展重點:大力推進“兩個大規模創建”和“五個加快”。大規模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逐步實現優勢產區、主要品種全覆蓋;大規模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努力實現100%生產資料統購統供、種苗統育統供、病蟲害統防統治、產品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品100%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加快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逐步實現重點地區、主要品種全覆蓋;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力爭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加快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大規模推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努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推進科學抗災減災,努力形成防災減災的長效機制。
(二)畜牧業
主攻方向:以保障肉蛋奶有效供給、保障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環境和生態安全為核心任務,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繼續實施全國生豬、肉牛、肉羊和奶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大力加強畜產品優勢產業帶建設。
發展重點:加快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速畜禽品種改良步伐;加快建立健全標準化養殖體系,積極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加快建立健全飼料安全保障體系,推進高效安全新型飼料研制與產業化開發,發展優質牧草等飼料原料生產;加快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著力構建科學規范、責任明確、處置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網絡;加快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建設體系,推進草畜平衡,加快恢復草原生態,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加快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加強草原防火和鼠蟲害防治,提高草原畜牧業防災減災能力。
(三)漁業
主攻方向:以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漁民持續穩定增收、水域生態安全和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主要目標,著力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漁業。繼續推進出口水產品三個優勢區建設,積極發展大宗淡水魚類和名優水產品種養殖,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全面提升漁業生態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安全的水平。
發展重點:大力發展標準化水產健康養殖,提升水產原良種、疫病防控、技術推廣、質量安全建設水平;積極推廣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養殖、稻田養殖、鹽堿地養殖等現代養殖方式,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加強監測評估,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控制捕撈強度,進一步完善和推進近海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建立開發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相統籌的現代漁業體系,增強遠洋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增殖放流規模和質量,加強海洋牧場和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提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平;加強漁政裝備和隊伍建設,加快漁港建設步伐,提高漁政、漁港、漁船管理現代化水平和安全生產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四)農產品加工業
主攻方向:以種植、畜牧、漁業的產業布局為基礎,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種養業優勢區域和城市郊區及縣域集中,推進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實現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生產力布局的良性互動,促進農產品加工與農業協調發展。
發展重點: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和擴大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以突破農產品加工技術瓶頸為切入點,著力發展產地加工,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一批產值超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著力推進精深加工,培育領軍企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著力完善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對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的帶動作用,實現同步發展。
(五)農墾經濟
主攻方向:突出糧、棉、橡膠、糖料、牛奶、良種等優勢農產品生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及熱作產業;以農產品加工為基礎壯大農墾工業,以農業服務、商貿流通、居民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創建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推進場縣(鄉)共建,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發展重點:鞏固和提升糧、棉等農產品大型生產基地和國家天然橡膠基地建設水平,加強現代農業設施裝備建設,推動全程機械化;提升畜禽良種基地建設水平,推進奶牛、生豬等標準化規模養殖和生產;擴大農業標準化實施范圍,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主導產業中的運用,探索并推廣先進生產模式,擴大農產品質量追溯建設范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積極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具有較大行業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農墾發展空間。
第五章加強建設,提升發展新水平
按照“鞏固基礎、提升能力、保障發展”的思路,在繼續實施現有重點工程的基礎上,整合農業建設項目,擴大投資規模,突出加強六個方面的建設。
一、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針對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年久老化失修、中低產田比重高等問題,按照統一規劃、分工實施、縣級整合的原則,制定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推動縣級建設規劃編制和實施,統籌推進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工程建設,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十二五”期間,全國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占全國耕地總面積比重明顯增加。
二、切實加強“菜籃子”產品供應能力建設
針對新時期“菜籃子”產品季節性、結構性、區域性短缺和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的問題,啟動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重點在“菜籃子”產品主產區建設園藝作物生產小區、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場,擴大建設規模。在優勢產區建設和改造一批國家級重點大型批發市場和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建立完善農產品流通追溯體系。到2015年,基本實現“菜籃子”產品均衡供應,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全國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新格局基本形成。三、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針對農業公共服務設施條件薄弱,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不相適應的突出問題,依據《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的有關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部署,重點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信息、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村經營管理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改善服務條件,提高人員素質,提升服務能力。到2015年,實現農業公共服務能力穩步提升,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滿足廣大農民對農業公共服務的需求。
四、加快推動草原等農業生態建設
針對我國草原退化嚴重、農業生態脆弱和生物資源衰退的問題,堅持重點突破和面上治理相結合,以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青藏高原草原等地區為重點,加大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草地治理工程、三江源草地建設工程和牧區水利工程實施力度,啟動實施沙化草原治理工程、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南方草地保護與建設工程。加強草原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力度。到2015年,草原牧業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水生生物資源得到有效養護,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生態屏障功能不斷增強。
五、著力強化農產品加工能力建設
針對我國農產品初加工嚴重滯后、產后損失嚴重、轉化增值水平較低等問題,支持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使用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產后貯藏、保鮮、烘干等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在糧食生產核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業技術研發體系建設,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加快技術裝備改造升級。到2015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顯著提高,農產品產后損失率大幅降低,農產品加工業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六、積極促進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針對秸稈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農村人居環境差、能源短缺等突出問題,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因地制宜開展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實施農村沼氣工程、農村清潔工程、秸稈能源化利用等工程。到2015年,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農村沼氣、省柴節煤爐灶炕的普及率大幅提升,農村生活用能結構顯著優化,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
第六章強化措施,開創發展新局面
一、強化多元投入
繼續加大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于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均有提高;預算內中央投資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發展各類新型金融組織。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和投資補助等措施,引導各類主體投入現代農業,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加大農業補貼補助力度
完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政策,建立更加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農業補貼機制。新增補貼向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傾斜,向產量高、商品量大的地區傾斜。堅持和完善漁業柴油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關鍵技術與服務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糧棉油糖高產創建、肉蛋奶水產品和蔬菜等園藝產品標準化建設范圍。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助,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規模。研究建立高耗能老舊農業機械報廢制度,探索實施報廢更新補助。實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補助。加大動物疫病防控經費投入,探索建立養殖環節病死動物及其無害化處理補貼制度,健全基層防疫工作補助機制。擴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和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繼續加大扶貧開發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