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認定條件。
戶籍狀況、家庭收入和家庭財產是認定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三個基本條件。各地要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并向社會公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具體條件,形成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認定標準體系。同時,要明確核算和評估最低生活保障申請人家庭收入和家庭財產的具體辦法,并對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履行相關法定義務提出具體要求。科學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健全救助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綜合運用基本生活費用支出法、恩格爾系數法、消費支出比例法等測算方法,動態、適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應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省級人民政府可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研究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相對統一的區域標準,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
(二)規范最低生活保障審核審批程序。
規范申請程序。凡認為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都有權直接向其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請;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受理。受最低生活保障申請人委托,村(居)民委員會可以代為提交申請。申請最低生活保障要以家庭為單位,按規定提交相關材料,書面聲明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并由申請人簽字確認。
規范審核程序。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是審核最低生活保障申請的責任主體,在村(居)民委員會協助下,應當對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家庭逐一入戶調查,詳細核查申請材料以及各項聲明事項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由調查人員和申請人簽字確認。
規范民主評議。入戶調查結束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村(居)民代表或者社區評議小組對申請人聲明的家庭收入、財產狀況以及入戶調查結果的真實性進行評議。各地要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民主評議辦法,規范評議程序、評議方式、評議內容和參加人員。
規范審批程序。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最低生活保障審批的責任主體,在作出審批決定前,應當全面審查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上報的調查材料和審核意見(含民主評議結果),并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入戶抽查。有條件的地方,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邀請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參與審批,促進審批過程的公開透明。嚴禁不經調查直接將任何群體或個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規范公示程序。各地要嚴格執行最低生活保障審核審批公示制度,規范公示內容、公示形式和公示時限等。社區要設置統一的固定公示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及時公示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和審核結果,并確保公示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就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家庭成員、收入情況、保障金額等在其居住地長期公示,逐步完善面向公眾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信息查詢機制,并完善異議復核制度。公示中要注意保護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個人隱私,嚴禁公開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無關的信息。
規范發放程序。各地要全面推行最低生活保障金社會化發放,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將最低生活保障金直接支付到保障家庭賬戶,確保最低生活保障金足額、及時發放到位。
(三)建立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
在強化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等調查手段基礎上,加快建立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健全完善工作機構和信息核對平臺,確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對象準確、高效、公正認定。經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授權,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金融、保險、工商、稅務、住房公積金等部門和機構應當根據有關規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對象認定工作需要,及時向民政部門提供戶籍、機動車、就業、保險、住房、存款、證券、個體工商戶、納稅、公積金等方面的信息。民政部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具體的信息查詢辦法,并負責跨省(區、市)的信息查詢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國要基本建立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
(四)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動態管理。
對已經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的救助對象,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強管理服務,定期跟蹤保障對象家庭變化情況,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有進有出、補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動態管理機制。各地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定期報告制度,并根據報告情況分類、定期開展核查,將不再符合條件的及時退出保障范圍。對于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的“三無人員”,可每年核查一次;對于短期內收入變化不大的家庭,可每半年核查一次;對于收入來源不固定、成員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條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原則上實行城市按月、農村按季核查。
(五)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監管機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實情況作為督查督辦的重點內容,定期組織開展專項檢查;民政部、財政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對全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進行重點抽查。財政、審計、監察部門要加強對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防止擠占、挪用、套取等違紀違法現象發生。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經辦人員和村(居)民委員會干部近親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備案制度,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要對備案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嚴格核查管理。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對于媒體發現揭露的問題,應及時查處并公布處理結果。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組織參與、評估、監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財政部門要通過完善相關政策給予支持。
(六)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核查制度。
各地要公開最低生活保障監督咨詢電話,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健全投訴舉報核查制度。有條件的地方要以省為單位設置統一的舉報投訴電話。要切實加強最低生活保障來信來訪工作,推行專人負責、首問負責等制度。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最低生活保障信訪事項之日起60日內辦結;信訪人對信訪事項處理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請求原辦理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復查,收到復查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查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查意見,并予以書面答復;信訪人對復查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向復查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請求復核,收到復核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核意見;信訪人對復核意見不服,仍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信訪請求的,不再受理,民政等部門要積極向信訪人做好政策解釋工作。民政部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對最低生活保障重大信訪事項或社會影響惡劣的違規違紀事件,可會同信訪等相關部門直接督辦。
(七)加強最低生活保障與其他社會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
加快推進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為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會救助政策向低收入家庭拓展提供支撐;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有效解決低收入群眾的突發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做好最低生活保障與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的銜接工作。對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重點救助對象,要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其救助水平。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形成慈善事業與社會救助的有效銜接。
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與就業聯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與扶貧開發銜接機制,鼓勵積極就業,加大對有勞動能力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就業扶持力度。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失業的城市困難群眾,在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時,應當先到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向登記失業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提供及時的就業服務和重點幫助;對實現就業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時,可以扣減必要的就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