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5日電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發布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
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發〔2009〕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重慶市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設立直轄市以來,重慶市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努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要成就,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和民族地區于一體,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任務繁重,統籌城鄉發展任重道遠。在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對重慶市改革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賦予重慶市新的使命。加快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需要,是為全國統籌城鄉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是形成沿海與內陸聯動開發開放新格局的需要,是保障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的需要。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尤其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為首要任務,將解決當前困難與謀求長期發展結合起來,不斷增強發展活力,著力解決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公平、醫療衛生、居民住房、庫區移民、扶貧開發等重要民生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重慶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努力把重慶市改革發展推向新階段。為此,提出以下意見:
一、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著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快推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著力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發展,著力做好庫區移民和扶貧開發工作,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新體制,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基本原則。
——堅持城鄉統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產業新格局和競爭新優勢。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突出位置,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改革開放,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工作抓手,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加快建立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
(三)戰略任務。
——實施“一圈兩翼”開發戰略。著力打造以重慶主城區為核心、一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的經濟圈(“一圈”),加快建設以萬州為中心、三峽庫區為主體的渝東北地區和以黔江為中心、少數民族聚居的渝東南貧困山區(“兩翼”),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實施擴大內陸開放戰略。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積極探索內陸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新路子。以重慶北部新區及保稅港區為龍頭和平臺,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貿易大通道,成為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區。
——實施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加快推進老工業基地改造和振興,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形成城鄉分工合理、區域特色鮮明、資源要素優勢充分發揮的產業體系。
——實施科教興渝支撐戰略。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創新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加快培養和引進多層次、高素質和實用型人才。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
——實施資源環境保障戰略。樹立生態立市和環境優先的理念,創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建設森林城市。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嘉陵江、烏江流域的水體和生態環境,建設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范區。
(四)主要目標。
——到2012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達到西部地區較高水平,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三峽庫區長江干流水質達到Ⅱ類。
——到2020年,各項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收入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顯著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45%,三峽庫區長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Ⅱ類。
二、促進移民安穩致富,確保庫區和諧發展
(五)落實移民扶持政策。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完成后,要適時將工作重點轉向促進移民安穩致富,建立促進庫區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逐步增加移民后期扶持資金,切實解決移民長遠生計問題。完善移民就業扶持體系,加大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市場信息、創業引導和就業援助工作力度,提高移民就業再就業能力。加快庫區產業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對庫區移民就業再就業實施資金和政策傾斜,提供更多本地就業崗位。以基本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為重點,將農村進城鎮安置移民、城鎮占地移民、生態屏障區及地質災害避讓移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對移民搬遷安置的遺留問題要做細致工作,幫助移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建設和諧穩定新庫區。抓緊編制實施三峽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解決庫區當前突出矛盾和長遠發展問題。
(六)支持庫區產業發展。積極發展適合庫區特點的優勢特色產業,是實現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主要途徑。加強對庫區產業發展的指導和支持,制定產業政策、區域發展規劃和審批項目,都要對庫區給予優先支持。積極發展能源及礦產資源深加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和鹽化工、機械制造、紡織服裝、現代中藥及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支持庫區城鎮移民生態工業園建設,增加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補助。鼓勵優質產業向綜合條件較好的萬州、涪陵等庫區城鎮布局,探索創新產業園區多元共建和異地投資利益分享新機制。嚴格執行庫區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嚴禁高污染行業企業落戶。認真落實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五年規劃綱要,鼓勵更多的省市、企業向重慶提供人才、資金和項目援助,探索更加有效的對口支援方式,增強庫區的造血功能和發展后勁。繼續發揮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的扶持作用。依法開征三峽電站水資源費。盡快編制并報批三峽庫區后續工作規劃,統籌考慮三峽庫區后續工作資金需求,抓緊研究制定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政策出臺后的分配方案和管理辦法。
(七)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健全庫區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把三峽庫區建成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維護長江健康生命,確保三峽工程正常運轉。強化庫區工業污染源治理,搞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禁止水庫網箱養魚,加大水庫清漂力度,解決支流“水華”等影響水質的突出問題。抓緊完善并實施三峽庫區綠化帶建設規劃和水土保持規劃,強化生物治理措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根據庫區生態承載能力,穩步推進生態移民,在水庫周邊建設生態屏障區和生態保護帶。盡快制定落實消落區治理方案和相關措施,加強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建設。加快推進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研究建立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落實庫區防災減災保安措施。加強三峽工程蓄水后的生態變化規律和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三、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
(八)優化農業結構和布局。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統籌規劃農業布局,科學確定“一圈兩翼”農業發展重點,打造“一圈”城郊都市型農業示范區、“渝東北翼”庫區生態農業走廊和“渝東南翼”山地特色農業基地。穩定基本農田和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繼續實施良種補貼等支持政策,確保糧食產量不低于1100萬噸。推進大中型農業灌區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節水灌溉。鼓勵和支持農民開展各種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山區綜合開發,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推進柑橘優勢產業帶建設,繼續實施柑橘種苗補貼政策。支持重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加大對規模化養殖小區、良種繁育體系、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強畜牧業發展和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支持重慶建設全國農業機械化綜合示范基地,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認真落實農業機械化各項稅費優惠政策。
(九)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步伐,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統籌城鄉建設規劃,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投入重點放在農村。在重慶開展“通村公路”建設試點,支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水泥(瀝青)路建設,將已撤并鄉鎮的公路改造納入“通村公路”工程統籌安排。增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投入,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發展集中沼氣。實施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改善小城鎮和村莊人居環境。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后續工程建設。繼續推進“村村通”電話工程,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接入能力建設和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增加公共財政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十)加快渝東南等地區扶貧開發。堅持開發式扶貧、開放式扶貧和救濟式扶貧有機結合,創新扶貧開發模式,促進產業發展,重點加快渝東南武陵山區各族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支持特色產業發展,每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扶持2-3個特色產業,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完善整村推進扶貧規劃,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擴大深山峽谷和高寒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實施范圍。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讓更多的農村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貧困農民創業基金,開展貧困農民創業試點工作。積極發展村級扶貧互助資金組織,健全和完善管理機制。完善協作扶貧機制,加大對口和定點扶貧工作力度。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源投入扶貧事業。逐步取消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中央投資項目地方配套資金。支持重慶制定扶貧法規,將扶貧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協調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鄰地區成立“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組織編制區域發展規劃,促進經濟協作和功能互補,加快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123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