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二)教產合作與校企一體合作辦學推進計劃
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中的作用,同步推進教產合作與校企一體合作辦學,建立健全教育與行業合作、學校與企業一體共同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機制。促進中等職業學校緊跟產業發展步伐,密切學校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促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
4.建立教育與產業對話協作機制
搭建對話協作平臺,強化部門協調,加強行業指導。教育部會同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全國工商聯、中華職教社、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中國職教學會、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等社團,以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汽車、物流等行業組織,重點圍繞國家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建立經常性的對話協商機制和工作平臺,促進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聯系,為有關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競爭實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建立教育與行業對話協作辦公室,下設專家工作組;圍繞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舉辦若干教育-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主題論壇;開展行業人才需求預測,研究制訂培養標準;研究園區化、集團化等辦學模式;探索建立行業人才職業能力認證體系;研究技能型人才培養、使用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制度,組織特定行業內的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辦學、安排實習就業。
2010年,發布總體方案和相關管理措施,成立對話協作辦公室和專家工作組;舉辦軟件與服務外包等3個行業的合作論壇;開展相關合作研究工作。2011年,舉辦裝備制造業等5個行業的合作論壇;開展相關合作研究工作。2012年,舉辦現代物流業等5個行業的合作論壇;開展相關合作研究工作;舉辦總結表彰和成果展示活動。
5.著力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校企一體辦學
加強校企合作,創新多樣化的校企一體合作辦學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實行工學結合,扎實穩妥地開展學生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和訂單培養,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
推進制訂《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促進辦法》和校企一體合作辦學實施方案;遴選1000所項目學校和3000家合作企業開展一體化辦學實踐。校企之間簽訂訂單培養協議,共建實訓基地,合作培養師資,聯合開發教材,企業安排學生頂崗實習。項目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取得雙證書比例達到95%;每個項目學校受益學生達到3000人,3年共計培養300萬名支撐產業振興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010年,出臺校企一體合作辦學實施方案以及項目管理措施,確定項目學校和合作企業,啟動合作項目。2011年,繼續實施合作項目;研究制訂驗收辦法。2012年,開展評估總結和成果展示活動。
6.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服務體系
以加強技能型人才供給與需求的銜接為導向,以加強職業指導為重點,以構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信息服務平臺為抓手,逐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導和服務。
完善中等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交流機制,實現學生課程學習、實訓實習、就業工作與行業企業的長效合作。完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公告制度。加強學校職業指導工作,開展職業指導工作評估檢查,表彰職業指導先進單位,宣傳優秀畢業生成功就業創業典型。依托現有職業教育網絡,整合人才供需信息資源,建立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構建國家、省、地市、學校四級學生就業服務網絡體系。
2010年,完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公告制度;制訂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工作評估指標體系,評選職業指導先進單位。2011-2012年,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與用人單位通過成立合作辦學組織、開展訂單培養、設立就業聯系點等形式,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開通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信息服務平臺。
(三)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與東西合作推進計劃
以調整結構、整合資源、合作辦學、對口支援和特殊扶持為抓手,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結構調整,實現科學布局,特別是要加大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地區的中等職業教育支持力度,使其共享優質資源,促進區域之間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7.積極推進東西部中等職業學校合作辦學
加強東西部之間有關省、市、縣教育部門的合作,加強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支持,以結對子的方式建立工作平臺和定期交流制度,積極推動東西部、城鄉中等職業學校,通過多種形式走合作辦學之路,開展學校管理、教學改革、教師培訓與交流、聯合招生和畢業生就業等方面的合作,共創雙贏。形成政府統籌、分工協作、齊抓共管,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共同發展的新機制。
發揮東部和城市職業學校優勢,面向西部、農村和民族地區招生,采取多種方式安排學生到東部或城市學校學習,并為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提供支持。針對西部、農村和民族地區學校的實際需要,從東部和城市學校選派優秀教師和管理人員支教任職;吸納西部、農村和民族地區學校教師、管理人員進修培訓和掛職鍛煉。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連鎖辦學,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覆蓋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合作學校具體情況,從計劃制定、招生錄取、教育教學管理、學籍管理、經費扶持、教師和管理人員交流、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畢業生就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2010—2012年,東部和西部省市職業教育管理部門之間,基本建立穩定的對口合作關系,支持1000所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合作,每年東西部、城鄉聯合招生60萬人,培訓與交流教師2000人次。
8.加快西藏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職業教育發展
大力發展西藏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職業教育,擴大初中畢業生升入中等職業學校比例,使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服務區域內產業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
充實和改善本地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擴大招生規模。加強新疆北疆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增加其面向南疆三地州的招生數量。加大專業建設力度,大力發展面向西藏和南疆三地州特色產業和民族文化藝術的專業。加強隊伍建設,開展教師培訓,增加特崗教師人數,聘請能工巧匠和專業技術人員到中等職業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深入開展對口支援工作,通過專業援建、教師支教、干部支援、內地培訓等措施,提升區域內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水平。
教育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大對西藏和新疆職業教育支持的力度,保障計劃和資金的落實。東部和中部省市要提高認識,積極辦好內地西藏中職班、內地新疆中職班,支持西藏和新疆職業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0—2012年,舉辦內地西藏中職班、內地新疆中職班,每年從西藏選派3000名-6000名初中畢業生、從新疆南疆三地州選派3300名初中畢業生到東、中部條件好的中等職業學校接受教育。辦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和學生學習、生活的費用由中央財政按一定標準予以補助。
9.扶持中等職業教育民族特色學校建設
重點加強100所中等職業教育民族特色學校的建設,促進民族文化藝術人才和民間工藝技能人才培養專業化,增強民族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技能發展的活力,推動民族特色學校的全面健康持續發展,帶動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加強建設和加快發展。
民族特色學校的建設要堅持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傳承民間工藝,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民族文化藝術人才和民間工藝技能人才的方向;重點加強民族特色專業建設,專業設置要根據市場的需要,體現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和藝術特點;加大“技能教室”建設,構建具有鮮明民族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技能特色的校園環境、實訓環境和教室環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搭建展示和交流民族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技能的平臺,使學生掌握特定民族的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制作技藝等表現形態,培養民族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技能傳承人才;發揮特色專業的示范作用,能夠依托特色專業開展技藝、展示技藝以及藝術創作的活動,具有向社會及群眾提供原始資料、實物、場所的能力,在專業領域的教育教學改革中起引領作用。
本項目由國家有關部門組織評審、予以重點支持和實行評估驗收,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制訂印發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和相關標準;省級政府層面對學校特色專業的校企合作、兼職教師聘任、學生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有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證;學校主管部門或舉辦者對學校特色專業發展有穩定的經費投入;項目學校實行地方申報、中央部門組織復審,建設經費一次確定、分步到位,逐年考核、適時調整、驗收掛牌。
2010年,支持30所左右項目學校建設。2011年,支持40所左右項目學校建設;完成2010年度項目學校建設并進行驗收。2012年,支持30所左右項目學校建設;完成2011年度項目建設并進行驗收。
10.深入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
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圍繞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重大政策制度建設需求,對若干重大制度、政策、體制和機制進行先試先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區域特點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式,以點帶面,為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探索新途徑,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繼續推動各有關方面落實天津、河南、四川、廣西、三峽庫區試驗區協議,完成既定任務目標。加強對試驗區的指導和管理,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議,進一步明確任務和支持措施,有重點地推進試驗工作深入實施。總結提煉改革成果,編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簡報》,促進試驗區經驗向全國輻射。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產業形態特征和職業教育優勢,新增一批試驗區。
2010年,抓好現有試驗區已有各項任務的落實;2011年,在全國范圍內遴選若干省份和地區,共建一批新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2012年,總結驗收試驗區工作,召開全國試驗區成果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