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持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閑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低開高走 滬指站上4400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3月末我外債余額$3315.62億 黑石大跌 國家匯投公司虧損5億美元  -5油企獲首批原油經營資格 民企可經銷成品油 高額投資成門檻 -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稱GDP應控制11%內 -中國今年第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百億酒店資產將全部出售 中國郵政籌資謀發展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3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目前,郵政系統有400多家酒店。(資料圖片)

2008年年底前,中國郵政將全面退出酒店經營,盤活全部酒店資產,籌集更多的資金投入國際、國內EMS特快專遞業務等主營業務的擴張。在日前召開的全國郵政企業資產盤活工作推進會上,中國郵政集團總經理劉東安作出上述表示。目前,全國郵政系統的酒店數量有400多家,資產規模超過100億元。

通過產權市場完成出讓

中國郵政共有輔業企業1000余家。其中賓館、飯店、招待所等占比重較大。而酒店數量多、專業人員缺乏、效益不高、資源優勢難以有效發揮。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亞非稱,郵政酒店賓館是資產盤活的重中之重,凡建筑獨立或雖不獨立但權屬及使用功能易于劃分的酒店資產,都要納入出售范圍。

此舉是政企分開后,中國郵政面向市場進行戰略結構調整、推進主輔分離工作,收縮非核心資產、退出非核心業務,從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項戰略決策。

今年3月,中國郵政集團旗下的30家酒店資產已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意向掛牌出售,迄今為止,共有15家酒店掛牌到期,14家被國際、國內知名企業集團摘牌,摘牌率達到了93.3%,6月下旬10家酒店也已到期。另外尚有幾家正在辦理相關批復手續,待時機成熟后推出掛牌。

加速籌資謀主業發展

目前,全國郵政總資產為124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占到60%,流動性很差,資源配置效率低。

張亞非認為,如果不通過盤活資產“瘦身”,企業的效益和業務競爭能力就難以提高,郵政主業的未來發展,包括競爭性業務的資本運作等,都會受到阻礙。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由于民營和外資快遞企業對中國郵政的主營業務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如果中國郵政未來不投入資金做大做強主營業務,將很難與民營和外資較量。

中國郵政集團是國家郵政局直屬全資公司,主要經營國際、國內EMS特快專遞業務,是中國速遞服務的最早供應商。目前,民營快遞企業國內同城快遞業務收入近幾年迅速增長,去年較2005年實現了54.4%的增幅,同城快遞業務份額提升了6.8個百分點。國際快遞上,去年外資企業占該業務總收入的比重超過6成,優勢明顯。

張亞非說,輔業的一時興旺,不僅不能增強郵政核心競爭力,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主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郵政能力建設和業務發展需要大量投入,出售盤活資產是一個重要籌資手段。

不過,分析人士稱,盤活資產雖能籌集資金,但融資渠道過于狹窄,如果條件成熟上市融資則是一個好的渠道。但是,投資者對資產的盈利能力有很高要求,在競爭激烈的快遞市場,中國郵政如何搶占更多的市場,保證盈利能力成為一個問題。(春生)

來源: 中國證券報

相關文章:
擴展金融版圖 中國郵政集團申請設立保險公司
中國郵政儲蓄第三批小額質押貸款業務全面展開
中國郵政政企分開: 監管的歸監管經營的歸經營
重組后的國家郵政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成立
中國郵政已屬過度放開行業 郵儲回流農村1200億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正式成立 注冊資本800億元
改革成中國郵政脫困唯一途徑 風險與機遇將并存
中國郵政主輔分離欲售旗下數百酒店 價值近百億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