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臺風問題,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臺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御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專家指出,臺風現象再次給中國的環境問題敲響了警鐘,如果不能盡快落實節能減排,中國也有可能出現“氣候難民”。
氣候變暖“助”臺風頻發
強臺風“韋帕”登陸前,18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連夜舉行大會商討對策。他指出,今年以來極為罕見地出現了前期臺風生成少和登陸少的情況,整個7月沒有臺風登陸,8月初“帕布”和“蝴蝶”等臺風又相繼在華南沿海登陸并影響中國。鄭國光表示,臺風登陸異常、移動路徑復雜多變,使中國臺風災害脆弱區增多,加大了防災減災的壓力。
科學家早在英國《自然》雜志上指出,這都是由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而全球海洋的表層也在不斷變暖。升高的洋面溫度增加了空氣中的濕度和熱量,從而加劇颶風和臺風的破壞性。
鄭國光指出,氣候變暖的危害還導致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等地區3月初出現1951年以來的最強降雪;之后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北部又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夏旱;淮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此外,入夏以來重慶、濟南、武漢、鄭州、西安、烏魯木齊及北京、上海等地強對流天氣頻繁發生。前8個月,全國因雷擊災害共造成637人死亡,明顯多于此前3年同期人數;今年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大風、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和農業病蟲害等氣象災害,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不利的天氣氣候條件導致霧、霾、酸雨、藍藻等環境災害加重。
氣象損失占GDP高達10%
據民政部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受以上自然災害的影響,8月份全國受災人口7521.6萬人,死亡348人,失蹤84人,緊急轉移安置287.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1億畝,其中絕收3500多萬畝;倒塌房屋14萬間,損壞房屋34.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403.1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日前召開的“2007沈陽災害預防及減災對策高層論壇”上說,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最為嚴重的災害,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農業受災面積500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占GDP總值1%-3%,占GDP增加值的10%以上。
據近20年資料統計分析,我國每年平均要發生12次范圍較大的強降水天氣過程,直接經濟損失達816.19億元,占氣象災害年經濟總損失的62.78%;臺風災害平均每年登陸在我國有7個;我國平均每年遭受干旱的農作物面積達2557.3萬頃,占氣象災害受災總面積的51.15%。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的一項報告認為,如果各國在未來50年中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每年就將有高達3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英國政府《斯特恩報告》則指出,全球范圍內,因氣候變暖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占到GDP的5%-10%。
“氣候難民”或不斷上升
一個月內兩次臺風,已給閩浙等地區的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專家指出,如果環境問題不能引起全民的重視,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對于全球氣候變暖將會涌現大批“氣候難民”的說法,國家氣侯中心氣候變化室副主任徐影日前表示,如果不能盡快落實節能減排,中國也可能成為有“氣候難民”的國家之一。防止全球變暖,中國同樣面臨壓力。
根據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2006年發布的報告,因“卡特里娜”颶風背井離鄉的美國人中至少有25萬已打算在別處安家,這將成為全球范圍內首批大規模的“氣候難民”。因為氣候惡化、生態失衡、地質變異和環境污染原因,導致居住區域內原住民遷徙,這些人的生活更加艱難,因而被稱為“氣候難民”。據英國“眼淚基金會”的報告,目前全球已經有2500萬“氣候難民”,預測未來50年,將會產生2億“氣候難民”。
另據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黃鎮國研究,由于氣候變暖,1990年到203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沿海的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大約是每年5毫米,最高可上升30厘米。屆時,地勢低平的珠江三角洲將有42%的面積低于海平面,同時咸潮入侵距離增大。
徐影稱,對中國來說,如果全球氣溫持續升高,不僅東部發達地帶將被淹沒,西部高原的冰川由于融化,也將不能和諧調整江河的水量,大旱和大洪水將會在中國輪次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