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1月15日電 三峽庫區最后一個移民淹沒縣——重慶開縣15日成功實施了清庫爆破,三峽移民遷建主體工程大部分完成。在移民遷建的同時,國家累計投入了數百億元進行庫區的水污染防治、地質災害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工程,力求把環境代價降到最低,實現庫區山青水秀。
三峽工程實施以來,為了保護庫區的“一庫清水”,開展了大規模的庫底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僅重慶庫區175米水位以下就已清理了建筑物2943萬平方米,受淹果林地13.24萬畝,垃圾堆170余處、近300萬噸,廁所30.36萬平方米,醫院及獸醫站1967個,墳墓4萬多座,屠宰場1500余個,有毒物質場地703處。鑒于水上航行的船舶對庫區水域造成的污染,長江海事部門已從今年8月開始,對在庫區航行的船舶排污口實行鉛封管理,以實現船舶油污水零排放。
為改善三峽水庫周邊生態環境,三峽庫區于2004年啟動了大規模綠化帶建設工程。其中重慶市已于2006年底完成造林70.1萬畝。根據新修編的《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重慶市將在2020年前重點建設庫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快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大力推進庫區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
作為我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三峽工程建設的同時,大規模的生物資源調查和搶救工作也在緊張地展開。今年9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重慶啟動了三峽地區最大規模的植物調查工作,范圍涉及25個區縣,預計在3年內采集植物標本28000份,將為制訂三峽植物“保護表”提供詳細的參考。
重慶市市長王鴻舉日前表示,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沒有變壞,三峽庫區長江干流水質總體穩定,以優于三類水質為主,近年來重慶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同時據每年公布的三峽工程生態環境監測報告,水庫誘發地震維持低強度水平,無礙大壩安全。(記者王曉磊、張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