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組8月12日發布公告,全文公布《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即日起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下降成為災后恢復重建面臨的重大挑戰?!兑巹潯诽岢?,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調整優化城鄉布局、人口分布、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提高災區自我發展能力?;謴椭亟ū荛_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古跡、水源保護地以及震后形成的有保留價值的新景觀,同步規劃建設環保設施。
《規劃》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等,將規劃區國土空間劃分為適宜重建、適度重建、生態重建3種類型,其中生態重建區功能定位為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為主,建成保護自然文化資源和珍貴動植物資源、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區域。
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組專家指出,《規劃》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政策,合理引導受災企業原地恢復重建、異地新建和關停并轉。在產業布局方面,根據功能分區適宜重建區應全面發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適度重建區應重點發展以旅游、生態農業為主的特色產業,嚴格控制工業園區的規模,撤并或遷建不具備恢復重建條件的工業園區。生態重建區應在不影響主體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旅游業和農林牧業,嚴格限制其他產業發展,原則上不得在原地恢復重建工業企業。
在結構調整方面,《規劃》要求災區重建過程中必須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堅持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合理確定產業重建規模和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規劃》提出,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在生態修復方面,要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以自然修復為主。做好天然林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作,恢復受損植被。在岷江、嘉陵江、涪江上游地區和白龍江流域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逐步恢復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在環境治理方面,《規劃》提出,要加強對污染源和環境敏感區域的監督管理,做好水源地和土壤污染治理、廢墟清理、垃圾無害化處理、危險廢棄物和醫療廢棄物處理。恢復重建災區環境監測監管設施,提升環境監管能力。加強生態環境跟蹤監測,建立災區中長期生態環境影響監測評估預警系統。據了解,將規劃建設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設施323處,對22處高風險區和重污染土壤進行治理,建設放射性廢物庫、輻射環境監測網點、輻射安全預警監測系統等。(劉曉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