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2009年,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充分發揮海洋環境監測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行政管理、國家權益維護和人民生活的服務作用,在做好南海區管轄海域環境質量現狀和趨勢監測的基礎上,通過對海區內海洋傾倒和海洋工程的監視監測,實現了對海洋開發活動的全過程監管;通過對陸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鄰近海域環境質量、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海洋功能區及赤潮溢油應急的監測,保障地區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南海海-氣二氧化碳交換通量監測,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數據。與此同時,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對珠江口、大亞灣和南沙群島等重點海域進行了針對性強化監測,并深化了相關評價工作。
2009年,南海區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30750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21.3%。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及江門、陽江和湛江等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良好,部分貝類體內污染物殘留水平依然較高。70.5%的監測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依然較大。銅等重金屬在珠江口海域的大氣輸入通量仍呈上升趨勢。海洋垃圾總體數量處于較低水平。
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較脆弱,處于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分別占所監測生態系統的50%、40%和10%。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其功能需求。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海洋傾倒區和海上油氣開發區環境質量基本符合功能區環境要求。南海區赤潮發生次數與上年相同,累計面積升高。海岸侵蝕整體情況趨于好轉,南海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狀況基本穩定。
清潔海域: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一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上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保護區。
較清潔海域: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二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適用于水產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以及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
輕度污染海域: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三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
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適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開發作業區。
嚴重污染海域:劣于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