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治理監測并舉
自2008年1月1日起,柏林、漢諾威和科隆三大城市在德國率先設立了“環保區”。所謂“環保區”指的是在受汽車尾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里所設立的特定區域,只有尾氣排放達標的汽車,才能在環保區內行駛。
根據尾氣排放和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汽車被劃分為1、2、3、4四個等級。機動車要根據尾氣排放監測結果,辦理不同的“環保標簽”。其中,2級標志為紅色,3級為黃色,4級為綠色。綠色等級最高,表明尾氣排放情況良好,符合環保要求。而紅色表明尾氣排放情況不良,黃色則介于兩者之間。在車管所、維修廠等機構都可以辦理這種“環保標簽”。
目前,德國已經有48個城市開始設立“環保區”。例如,柏林的“環保區”自2009年1月起只允許黃牌和綠牌車輛通行。而自2010年起,標準提高到“環保區”內只允許綠牌車輛通行。進入“環保區”的街道邊上有明顯的路牌提醒。而且在機動車駕駛執照培訓中,了解這種路牌的含義也是駕駛員必須學會的內容。
德國聯邦環保局去年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德國聯邦和各州共設有643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這些監測站點各有分工,形成一個完整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聯邦環保局的監測站點共有7個,選址遠離城鄉地區,主要負責按國際公約和歐盟法律來監測未受人類生活影響的空氣質量狀況。而各聯邦州的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則在城鄉地段按層次進行布局。例如,在柏林市區的16個監測站點,它們按城市地段、交通密集地段和城市邊緣地段的分類方法對整個城市空氣質量進行實時監測。
德國各地監控網點的監測數據在網上一目了然。人們可以在網上了解到當日和近日的空氣質量,包括可吸入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臭氧等具體指標,并可預測未來幾天的空氣質量狀況。
能源轉型計劃
2000年,德國正式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核心就是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固定上網電價制度,對推動風電、太陽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德國政府進一步修正《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能源轉型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35%以上的電力消費將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50%以上的電力消費將來自可再生能源;而到2050年,80%以上的電力消費將來自可再生能源。
按照德國政府的設想,將來風能和太陽能光伏將成為德國電力供應的基礎,電力系統的其余部分將圍繞其進行優化;大多數化石燃料發電廠只在幾乎沒有陽光和風時才需要發電,這些發電廠運營時間將減少,因此其總體發電量將降低。發展可再生能源,堅持能源轉型,是德國政府綜合考慮基本國情、世界能源發展趨勢和環境保護等因素后的重大決策。無論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是副總理兼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部長加布里爾都對此堅信不疑。日前,德國政府在勃蘭登堡州梅澤貝格宮舉行內閣閉門會議,默克爾對加布里爾的能源轉型計劃表示全面支持。
“以環境為代價” 代價沉痛
王志遠
經濟學上有一條著名的曲線,叫做“庫茲涅茨曲線”,說的是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隨著經濟增長呈先加大后減小的倒U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格羅斯曼和克魯格等經濟學家把“庫茲涅茨曲線”的思想應用到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當中,于1995年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該假說認為,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也有倒U形曲線關系,即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呈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在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無一例外都出現過嚴重的環境污染,這正好印證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說法。從1952年倫敦霧災到1955年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污染事件,再到1962年德國魯爾工業區的霧霾災害,這一切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環境退化超過一定的生態閾值,生態平衡就變得不可逆轉,解決環境問題將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德國魯爾區空氣質量的改善既得益于本國的多方治理,也得益于歐共體的統一環境政策。魯爾區今天的一切與政府的決心和民眾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盡管這樣,德國人也依然為他們的“環保夢”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但是他們堅持了下來,而且正在朝著下一個夢想奮進。(本報駐柏林記者 王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