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從倫敦到北京中英霧霾治理的比較與反思
在未來的歷史記錄中,2013年將會是被重點存留、或不斷被人們回憶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覆蓋中國25個省份、100多個城市、受影響區域約占國土面積的1/4、受影響人口約為6億人的霧霾事件。當整個社會熱議霧霾時,使筆者不得不想起1952年在英國發生的使8000人死于非命的霧都事件。相隔60多年后,從英國霧都到中國霧霾,污染事件的重復出現,說明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仍未找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確實是當代人類的悲哀和挑戰。
但是,當我們站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探討中國如何解決霧霾問題時,卻看到了另一種希望,這就是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如果我們從生態文明角度看,從西方英國的霧霾到東方中國的霧霾,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輪回,而應該是結束這個輪回的開始。到目前為止,西方發達國家在治理能源環境危機的過程中,均走的是就環境治理環境,“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外部治理之路。
不可否認,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治理環境的經驗,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但是必須清楚,要從根源上治理當代中國的霧霾問題,僅僅重復西式的治理思路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真正從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在啟動東方智慧的背景下,探索中國特色,走出西方輪回的新治理之路。
英國霧霾治理分析:外部治理模式的經驗與局限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遇到環境污染事件的國家。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圍高濃度的霧霾籠罩倫敦,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霧之后幾個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此次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給英國社會造成很大沖擊,是促使英國痛下決心治理霧霾的導火索。
前期治理:嚴格立法遏制工業污染。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主要污染源是工業污染,這與英國當時高度發達的工業有很大的關系。從18世紀60年代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始,英國的工業化進程歷時100多年,到19世紀7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完成后,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世界工業和貿易中取得壟斷地位,經濟的繁榮進一步加速了人口和工業的聚集。而煤炭在英國工業化進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支撐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能源,以煤為燃料的各類工廠排放的煙塵以及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大量排入大氣中。由于倫敦地理位置獨特,每到秋冬季節, 海霧就籠罩在倫敦上空,于是就形成了煙和霧混雜的灰黃色煙霧,最終釀成了1952年的“倫敦大霧”事件。據數據顯示,當時倫敦每立方米大氣中二氧化硫達3.8毫克,煙塵達4.5毫克,①污染物數量是正常年份的10倍。
面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嚴格的環境立法成為英國治理霧霾問題的首選。1954年,倫敦市出臺《倫敦城法案(多項賦權)》,控制煙霧排放。1956年,英國出臺了世界上首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清潔空氣法》,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來控制空氣污染,規定城鎮使用無煙燃料,推廣電和天然氣,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遷至郊外等。1968年修正《清潔空氣法》以鞏固空氣質量的改善。1974年出臺《控制公害法》,全面規定了空氣、水、土地及噪音等的控制條款。1995年通過《環境法》,旨在制定一個治理污染的全國戰略。2001年出臺《空氣質量戰略草案》,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倫敦的空氣質量,消除大氣污染對公眾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中期治理:全方位啟動治理生活排放。20世紀80年代,生活污染中的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當時,倫敦的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244萬輛,道路交通堵塞日趨嚴重。②自1981年以來,倫敦乘汽車外出的數量增長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③加上城市高樓密集,汽車尾氣在地面不容易擴散,成為城市空氣的主要污染源。英國政府在城市生活排放治理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