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光
記者:現在有的民營企業家擔心捐贈給民間組織、基金會后的捐贈去向,這些擔心是否能通過一個第三方監督機構得到解決。
康曉光:慈善捐贈有不同的方式,有直接捐贈,有捐贈給項目,也有參與項目的過程,包括設計和執行。第三方機構可以為企業和基金會尋找戰略伙伴,是比較有前景的。但這類機構最重要的是能力和權威性。能力是指掌握資訊,建立信息網絡,進行有效評估,以及策劃能力和設計組合的能力;權威性是指機構的公信力,這方面并不只是指國字頭的牌子。我認為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機構具備所有這些能力。
記者:我們知道,捐贈有完全利他的,稱為公益,也有捐贈雙方都受益的,稱為互益,您認為捐贈的主流應該以公益為主還是以互益為主?
康曉光:我認為所有的捐贈都是互益的,捐贈后起碼心情是愉快的,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人們進行捐贈是理性的選擇,同樣數量的錢,有的人喜歡用來購物,有的人喜歡用來聽一場音樂會,也有的人用來捐助失學兒童,這只是偏好的問題。當然這里是指廣義的捐贈收益,把精神收益也算作一種收益。但我們經常使用的捐贈收益一般是狹義的,同時也很難界定和劃分,實際操作中也不能劃分得太清楚,讓捐贈者完全沒有回報。成功的公益組織在籌資的過程中都會設計一定的回報。在籌資策略中考慮對方的需求也是很重要的。
捐贈達到多贏局面是合理的,但是也不能使那些洗黑錢的,只承諾不履行的人受益。現在公益騙子很多,往往公益機構可以按照合同法的規定進行追索,很多大機構也完全有能力讓對方付出法律代價,但是多數機構并沒有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樣的事很多,應該嚴厲打擊。公益機構有時心里也很清楚,但跟著虛張聲勢,這樣姑息很不好。
記者:您怎樣看待匿名捐贈?
康曉光:匿名捐贈當然是好事,這是企業家的權利。我認為在評選過程中,首先是看他捐沒捐,私利有多少,錢干不干凈,之后是承諾履行了沒有。這需要監督的能力。我覺得評50名比評10名難度要高。
記者:近年各種富豪榜推出后,社會各界對推出一個“慈善榜”的呼聲越來越高,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與歐洲貨幣這次合作推出了“尋找中國的卡耐基——中國大陸慈善企業家排行榜”,您認為這個榜的推出對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將會有怎樣的影響?
康曉光:肯定會有積極的影響,首先它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民營企業的慈善捐贈,而且我們的社會在表彰鼓勵這樣的行為。 艾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