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貧困也是硬道理”
時間:2004年6月16日
地點:中國政法大學教學樓119教室
主題:中國經濟發展的再思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貧困與反貧困
主講人簡介:康曉光,著名國情研究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收入分配”和“國家與社會關系”。在“收入分配”方面,主要研究農村貧困與反貧困問題,地區差距問題。在“國家與社會關系”方面,主要研究市民社會特別是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模式,改革時期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此外,也對糧食國際貿易與糧食安全政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環境保護政策與經濟發展階段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1978年以來中國社會發展有三個非常顯著的特征:一是人均收入持續高速增長,1979-2002年人均GDP年增長率大約為9%左右;二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迅速擴大,1978-2002年基尼系數提高了大約20個百分點(基尼系數是測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一個重要指標);三是在貧困線逐年提高的情況下,中國貧困人口的數量和比例都在大幅度下降。國際社會對中國評價最高的就是反貧困措施,特別是農村扶貧。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想盛行,各國出現了大幅度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的狀況,因此在這段時間中全球經濟增長非常快,但全球絕對貧困的人口數量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僅發展中國家絕對貧困人口就達到10億。在這樣背景下,中國把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降到3千萬,這對世界而言也是意義重大。
中國貧困問題的特征
1978年以來,中國貧困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在大幅度下降,而且貧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也在穩步提高。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的貧困狀況在持續惡化,而且進一步緩解農村貧困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難。中國貧困問題的特征,一是貧困人口高度集中于農村,1990年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城市貧困人口的比例是0.4%,農村是11.5%,也就是說,在90年代初,一個農村人落入貧困的比例和機會是城市人的29倍。二是貧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少數地區,主要是集中于西部喀斯特地區、北部黃土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區以及中部的山區,據1993年統計,70%的絕對貧困人口集中于592個國際貧困縣。第三個特征是城鄉貧困人口的不平均分布,城市和農村都出現了結構性、區域性、階層性的貧困并存的局面。在發達國家貧困問題主要是城市問題,農村的貧困率非常低;發展中國家城鄉間的貧困比例差不多,而中國農村貧困比例遠遠高于城市,這主要源于我們長期以來建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之間處于一種隔絕的狀態。
反貧困行動
如果所有人都經常性忍饑挨餓,這就不會被認為是問題。什么時候貧困會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呢?一是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社會要足夠富裕;二是收入差距要足夠大,如果都一樣富一樣窮,就無所謂扶貧問題;三是最重要的,即貧困人口的比重要低于10%。在中國,扶貧不僅是經濟上、道義上的考慮,更多是政治上的需要,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反貧困行動的基本特征,首先是政府主導,民間組織發揮的作用不大;第二是按區域實施反貧困戰略;三是中國獨創的“對口扶貧”。目標明確的扶貧行動對于貧困發生率的下降幾乎沒有發生什么作用,扶貧的成就主要歸功于市場化改革及其帶來的全面經濟增長。政府的反貧困行動有幾種形式,一是財政扶貧,二是以工代政,三是信貸扶貧。NGO在中國的扶貧活動特點是提供的資金有限,但卻能吸引社會關注,把國際成功經驗引進中國,促進成功的扶貧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推廣。
“反貧困也是硬道理”
中國正在世界上迅速崛起。以財富分配不平等著稱的國家,城鄉不平等程度都低于中國,也就是說中國是世界上城鄉不平等最嚴重的國家。今日中國的區域不平衡也已經超過了其他國家。中國農村內部收入差距高于亞洲其他國家,收入不平等一方面損害了貧困群體的福利,同時也壓抑了國內市場的需求。從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的角度來講,“反貧困也是硬道理”。今后要繼續實施針對農村的反貧困行動,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應該實現合作,競爭性地使用扶貧資源。
中國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僅有經濟增長已經不足以支持進一步的發展、改革與穩定,而且如果沒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高速經濟增長也難以為繼。繼續實施反貧困行動,探索更好的反貧困策略,已是大勢所趨。(康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