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07年農業總產值實際增速可能下降到5%以下
●預計糧食總產量可能突破5億噸
●預計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
2006年,我國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態勢。糧食連續3年增產,總產超過4.9億噸,供求關系維持著緊平衡,糧價在波動中恢復性上升。農民收入增長明顯好于預期,增速達到7.4%,是10年來最快的一年。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經濟社會趨于全面協調發展。展望2007年,農業農村經濟好的方面仍然較多。在國家支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強化等積極因素作用下,農業結構調整將進一步深化,多數農產品將保持增產,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會基本穩定,農民收入能繼續較快增長,農產品消費市場將更加活躍,農村綜合改革將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現代農業建設將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牢固基礎。但是,農產品市場價格季節性波動可能比較明顯,從事農業的風險損失需要政府和相關主體引起注意。
農業農村經濟主要特點
2007年,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的積極因素仍然較多。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國家繼續將解決“三農”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財政支農政策會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2006年多數農產品價格雖然變化無常,但總體上處于高位。政策和價格有助于調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2007年中央1號文件已將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預期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會更加重視,農業科技的貢獻進一步增強。整體經濟形勢、國家政策和農村改革有助于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的鞏固。
農林牧漁業將保持適度增長。我國農林牧漁業已經連續3年實現較快增長。估計2007年農林牧漁業增速將放慢,總產值實際增長速度可能會下降到5%以下,第一產業增加值恢復到常年的3%左右。盡管第一產業增加值將接近3萬億元,但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到接近11%。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農業的宏觀效益將會改善。經濟作物、畜牧業等市場需求比較大的農牧產品生產發展相對較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將會進一步提高優勢特色農產品、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等的比重,使農業區域化、優質化和專業化更加明顯。
農產品供求總量將處于基本平衡狀態。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保持增產,主要原因是糧食比較效益相對較高且能夠穩定。這與國家不斷強化糧食安全政策直接相關。受政策激勵、糧食市場價位相對較高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總體上繼續保持穩定等積極因素影響,預計2007年糧食生產將進一步擴大。考慮到2006年稻谷生產價格處于高價位,2004年以來國家對農業科技投入力度一直相對較大,預計2007年糧食單產水平大約在4650公斤/公頃。在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共同作用下總產量仍將保持增長,可能會突破5億噸的水平,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的狀況更加鞏固。其他主要農產品,受到上一個生產周期供求關系不同的影響,本年度增長速度會存在明顯差異,但供求嚴重失衡的可能性較小。
農村消費市場將更加活躍。受2006年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和農村消費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和環境治理趨好等積極因素影響,2007年農村消費市場會繼續較旺,預計農村社會消費零售額將接近3萬億元,增速可能進一步加快,超過13%。這對于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綜合考慮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期趨勢,以及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預期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可能較2006年有所回落,下降到6%左右。盡管如此,農民收入保持6%的實際增長速度仍然屬于相對較快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超過3800元。受到農產品需求增長的刺激,農民家庭經營中第一產業收入仍將保持穩定增加,但增速可能進一步放慢。受到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和城鎮部分居民工資水平提高等積極因素影響,2007年農民工資性收入繼續高速增長,預計實際增長率將會保持在10%以上。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進一步拉大,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比率可能突破3.3,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同樣繼續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矛盾更加突出,需要進一步強化調節手段,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需注意的不確定性因素
綜合來看,2007年農村經濟形勢繼續保持良好態勢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影響農村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在多數農產品處于供求平衡狀態下,外部不確定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作用大,市場波動使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明顯增加。
第一,2006年世界主要農產品生產國普遍遭受了干旱等氣象災害,糧油等農產品減產,國際農產品價格出現異常波動,這將影響到2007年世界農產品供給的穩定。新的一年,世界農業氣象災害能否減輕,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內農產品市場,尤其是大豆等油料、棉花和糖料等進口依賴程度比較高的農產品市場的波動,以及蔬菜、家禽和水產品等出口需求的穩定。
第二,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上升,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不確定性增加。去年入冬以來,全國普遍出現了暖冬天氣,降雨量少。病蟲害和干旱可能比較重。
第三,農產品價格波動難以把握。多數農產品處于基本平衡狀態,少部分農產品存在過剩,極少數農產品存在不足的情況,農產品市場波動可能比較大。
第四,部分農產品賣難問題可能更加突出。我國多數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經過連續3年以上的增長,供求基本實現了平衡,部分農產品,如蔬菜、水果和生豬,由于多年較快增長,甚至出現了季節性過剩,在2006年市場上呈現為季節性劇烈波動,價格反復無常,局部地區個別農產品賣難現象比較突出。2006年,我國棉花大幅度增產,考慮到棉花大量進口的剛性,我國棉花新增供給量可能超過900萬噸,出現供過于求的問題。
對策建議
如果我國農村經濟形勢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能夠減少,國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不利因素,2007年仍將是一個豐收年,主要農產品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樣,必將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國家應繼續強化“三農”各項政策。保持對農民直接補貼力度適當增強,并通過深化改革,提高財政促進農民增收的轉移效率,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增加財政支農力度,整合財政項目資金,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有效性,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涉農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要采取積極措施努力降低風險損失。面對農產品市場的不確定性,龍頭企業與農民簽定的各種交易合同的糾紛可能增多。為了幫助農民轉移市場風險損失,涉農企業要加強風險管理,發揮自身優勢,穩定市場交易,促進農民對農產品生產決策的穩定。同時,要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應對農村市場的波動可能給農民造成的損失。
農民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隨著農產品流通改革的深化和農產品市場國際國內一體化的推進,提高市場駕馭能力,如同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一樣重要。農民在籌劃新一年農業生產和增收時,既不要按滯后信息決策,又要避免夸大預期加劇波動造成較重損失。在努力擴大專業化生產規模的同時,適當分散不同品種,增加外出務工時間,可能對增收更加有利。( 李國祥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