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08交銀國際經濟圓桌會議”上,多位專家表示,次貸危機將引起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的觀望,中國的海外熱錢流進流出將會受到很大影響。此外,中國經濟也越來越與世界經濟融合的同時,次貸危機對美元走勢產生深遠影響。次貸危機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重大戰略機遇。
中國資金流入壓力或將緩解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危機”的含義遠遠超越了次貸的局限。他認為,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不可低估。更值得注意的是,次貸危機與中國金融改革、人民幣匯率糾纏在一起,是目前監管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除了對出口企業的打擊外,還有可能對我國資本項產生影響。他認為,今年至明年,資本流入中國將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次貸危機將引起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的觀望。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稻葵表示,次貸危機長期隱患大于短期陣痛,最大的受害者則在于新興市場國家。他認為,次貸后西方主流資金重新進行定價調整,并調高了新興市場原先較低的風險溢價。在此時點,資本可能出現逆流,從新興市場,尤其是東歐、印度等國,重新流回發達國家。他表示,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與機構發放信貸的能力大打折扣,全球范圍內流動過剩的局面也許會離世人遠去,因此,中國資金流入壓力將有所緩解。
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戰略期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次貸危機后,人民幣走向國際這一號角可以吹響了。他認為,中國經濟也越來越與世界經濟融合的同時,次貸危機對美元走勢產生深遠影響。在此時點,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重大戰略機遇。不過,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不僅要解決自由兌換的問題,還要設法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支付結算貨幣。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黃衛平教授認為,自次貸危機以后,世界經濟格局形勢還會發生新的變化,政府應嚴格控制資金流入流出,并應盡快把匯率改制提到日程上來。
張燕生指出,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我國未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將面對一些新機遇:一是未來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是知識型服務業和新技術制造業。在未來的5年里,預計將出現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熱潮,重點將轉向知識型服務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如金融、信息、全球供應鏈管理等中高端服務;航空航天、能源、醫藥、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領域的全球配置。二是在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強勁需求的帶動下,跨國資本和服務來華投資的構成將發生明顯變化。未來5年,以內銷為主的市場驅動型跨國投資將成為主流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