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扇呼呼吹著,隔開了小店里的涼爽和店外的酷暑,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牌坊村3社村民甘正凱滿臉堆笑地招呼著顧客。
“家里的3畝多土地交給公司打理,5年以后,估計每年能分紅6000多元。沒有土地拴著,我一家幾口都可以到城里做小生意,每年能掙兩萬多元,這兩筆收入加到一起,比一家人都臉朝黃土背朝天地挖土種田劃算多了。”甘正凱有一本很容易就能算清楚的賬。
如今,牌坊村的許多村民在自己的公司里打工,有活干的時候,每天能掙30多元。以后,參與分紅。
2005年9月,重慶市仁偉果業有限公司(下簡稱仁偉公司)在牌坊村冒出芽來,這個重慶第一個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形成的農民公司,徹底改變了鄉親們的生活。
“合作社”的坎坷旅程
江津區是中國柑橘的發源地,全國柑橘生產最佳區域之一。上世紀90年代,有多年種植史的“紅桔之鄉”牌坊村,品種老化,逐漸失勢。
2003年9月,“牌坊村柑橘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363戶參加,逐步退出紅桔市場的牌坊村改弦易張,種植1008畝優質晚熟柑橘。
這是一個旨在搭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的試驗——合作社負責果園建設、生產管理和果實的采摘交售,引進品種、提供技術和收購銷售等工作則由合作方負責。
當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尚未頒布,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中命名的“專業合作社”,徒有其名,實質上是散戶“歸大堆”式的簡單聚合,更未成為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而且,因為過于松散,弊端日益顯露。
合作社對內沒有強制的調控手段和約束機制,農戶各行其是:防治病蟲的時間不統一;施肥次數、施用時間、用量不統一;中耕、除草、清園的時間和質量不統一;“鑼齊鼓不齊”,管理步調不一。
合作社內各自為政的方式,讓苗木管理參差不齊。合作社沒有資金統一采購肥料、農藥,投入大、管理好的農戶合格果比例大,投入小、管理差的農戶合格果比例小。
而公司收購時,卻只能以合作社為單位統購。社內分配時,投入大、合格果比例大的農戶反而吃虧,投入小、合格果比例小的農戶卻占便宜,形成組織內部利益的激烈沖突。同時,合作社的聲譽、產品品牌,都可能受到劇烈沖擊。這些潛在威脅讓合作社的前景日益暗淡。
關鍵的是,合作社因為農民僅繳納10元股金,難以通過資本紐帶實現調控,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名義上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事實上卻無法履行經濟實體的職能。
沿政策紅線打出的擦邊球
基于對未來的悲觀預期,“牌坊村柑橘專業合作社”決定改制,其中一部分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資入股成立公司。在重慶官方尚未清晰表達對農民土地流轉問題的明確立場之前,此舉可謂“石破天驚”。因為,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悄悄地干活”。
農民公司涉及76名農民股東。因為成立公司時股東數量不得超過50個,在操作時由48個股東代表。
公司的資本金分三塊:
第一部分,土地經營權折資。農戶自愿入股308.96畝土地,換來優先承包管理和按股本分紅的權利。每畝土地的經營權年折資250元,從2004年至2009年,土地使用權折合的資金全部用作公司的注冊資本金;2010年至2028年,投產期間土地使用權折資列入當年生產成本。
第二部分,來自地上附作物折資。以柑橘樹嫁接口下2厘米處的直徑為計價依據,按每毫米0.5元折算,臨時苗適當折價。經清理,全園區共有柑橘苗木11612株,折價10.73萬元。
第三部分,農戶現金入股。每個農戶出資200元。
另外,從2005年起各農戶享受國家退耕還林補貼的資金,不分發到戶,由仁偉公司統一辦理結算和安排使用,此款作為仁偉公司的借款,果園投產見效后,還本并結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
“農民股東”約定,改革完善之后到柑橘正式投產前,貸款作為企業負債處置,見效后先還貸,后分紅。
但成立公司的過程,卻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你這個東西可能是非法的喲!”雖有市柑辦和李市鎮兩級領導出面協調,當地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依然拒絕評估農民的土地經營權,“除非有這方面的文件下來”。
垂頭喪氣的農民發現,驗資、登記……前邊還有更多的攔路虎,眼看著成立“股田制”公司的創意難逃夭折噩運,國家開發銀行的深度參與帶來新的希望。2005年4月,這個政策性銀行在村里召開全村動員大會,得到絕大多數農民的擁護。
從2005年7月1日開始籌備的公司千呼萬喚終出來,到11月底終告成立。
這是重慶第一個——也許是全國第一個——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資入股的公司,在官方尚未清晰表達土地流轉的明確立場之前,這個“股田制公司”是一個不折不扣沿著政策“紅線”打出的“擦邊球”。
在自家的公司打工
成立農民公司的最大初衷,是打造融資平臺。對于柑橘這個周期較長的產業而言,規模種植的前期投入讓農民吃不消。他們需要錢,卻貸不到款。成立公司了,就能解決融資主體資格問題。
成立公司的運作過程伴隨著巨大的法律、政策風險——評估師事務所不敢評估公司資產,會計師事務所不敢驗資,工商部門不敢注冊登記——“你這個東西可能是非法的喲!”
因為看好公司項目的前途,國家開發銀行愿意貸款給規劃中的公司,這個政策性銀行的深度參與,讓公司避免夭折。經政府、銀行、農戶多方努力,重慶嘉潤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開展了評估——費用至今未支付。
2005年10月,仁偉公司這個能對外獨立承擔責任的法人實體終告成立。公司通過了自己的章程,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由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新的董事會,董事長兼任總經理,脫產抓管理。
公司76戶農民中的24戶,由股東推選、自愿參加果苗管理,4到6個月時間里,他們在自己的公司里打工,每天每人能掙30多元。另外的6到8個月,他們耕種自家剩下的田地,和以前相比,收入有了很大改觀。
這些“股東”很快發現,以前管護自家的果苗時愛怎么弄就怎么弄,但打工掙錢就沒這么隨意了。他們與公司簽訂投資目標和生長目標責任書,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必須在公司的調控下,實施統一技術、統一治蟲、統一施肥、統一中耕除草、統一冬季清園、統一采果交果。每一年,柑橘株高、樹冠直徑都有可以量化的生長目標,超過這個量,就有獎,如果有兩次檢查未達到考察值,則出局。
“股東”收入有望翻番
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分行已承諾為仁偉公司貸款60萬元,現已到位38萬元——成立公司后,牌坊村農民發展柑橘的融資、投入瓶頸解決了。
公司的集約化經營,讓更多農民沒有后顧之憂地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76戶農民股東中,有120多名“正勞力(按:指18至60歲的男性)”。其中,只有4人在公司打工,其他的100多號“正勞力”,把土地交給公司等著分紅,自己外出打工掙錢。
推行科學管護的公司運行良好,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新技術得以不打折扣地使用。去年,重慶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仁偉公司的1萬多株柑橘樹只死了3株,而村里未加入公司的散戶,合計死掉3000多株。
公司統一購置生產資料,降低了供應成本。前年,統一購入30噸肥料、500公斤農藥,同期相比,成本下降了1萬元。公司統一與合作企業簽訂合同,實行最低收購保護價,降低了交易成本。
“以前,不少家庭全家出去打工,沒人管護果苗,遭了蟲害,我們這些管護很好的果苗也被感染了,我都不想搞柑橘了。”牌坊村3社陳位民說,現在公司統一管護,苗子長得很好。
種種好處讓那些未進入公司的農民羨慕。“貸款加入公司我都愿意!”3社的劉澤華說。
以前,牌坊村農民來自土地的年農業純收入不到1000元/人。“我估計到2015年,柑橘見成效了,大家的年農業純收入能達到3000元/人。”牌坊村村長、仁偉公司監事長李貴才說。(記者 田文生)
|